專訪: 台灣加入CPTPP的機遇與挑戰
2018年11月6日(德國之聲中文網) 川普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之後,日本積極與其餘10國開會,隨後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議(CPTPP)之名延續這個區域協定。眼看澳洲成為第6個簽署CPTPP的國家,CPTPP因此啟動程序,即將在12月生效。
德國之聲採訪中華經濟研究院WTO及RTA中心副執行長李淳對此事的看法。
李淳認為,台灣若要維持在亞洲地區的競爭力,加入CPTPP勢在必行: 「這幾年來,東協國家崛起、科技轉變造成生產流程改變等,就引發反面思考: 如果台灣不加入,它在亞太供應鏈中的地位一定會遭遇挑戰。」
另一方面,加入CPTPP也有助於台灣的法制改革。「CPTPP的規範中,有很多規定涉及到法規透明化、利害關係人的參與、法規影響評估方法等等。這些都是台灣想要強化、進而與國際接軌的。」然而,兩黨政治的形態下,政策容易因民意搖擺,不連貫。如果加入CPTPP,不論誰執政,都必須得讓台灣的法規跟國際接軌。
李淳舉日本當例子。日本從「失落的十年」到現在重拾經濟活力,要歸功於他們在困頓時做了許多努力,致力於法規現代化跟透明,並且降低國家對經濟的干預。「但是,這個例子也證明,法規改革的效果非常緩慢,不如關稅這麼直接、明顯。」
台灣島內也少不了反對聲浪,質疑台灣尚未準備好迎接自由度如此高的CPTPP,也擔優會對島內的農業、製造業形成衝擊。
聽到自由貿易協定如何威脅台灣農業雲雲,李淳正色辟謠:「說稻農生存困難是WTO的問題,這個說法正確性不到兩成。」
他舉出農委會的數據顯示,人均食米量在過去三十年來下滑了百分之五十,從平均一戶每年吃97公斤下滑到47公斤。「真正讓稻農生存困難的原因是台灣人的飲食習慣。」如果全台灣每人每天多吃一碗飯,就可以有兩千公頃的稻田不必休耕。「所以,以農業為例,是要鼓勵國人購買國產的農產品,才是整件事的關鍵。」
不可否認的是,要新加入一個貿易協定,農業會受到的改變是最大的。但這不是因為CPTPP刻意瞄準台灣的農業,而是因為台灣現在已經沒有其他產業的關稅像農業這麼高。即便在WTO自由貿易的框架下,農業仍然受到不同額度的關稅保護,平均而言還有十幾個百分比,甚至稻米還有關稅配額,在十四萬頓以上可以課征百分之兩三百的關稅。
而且,CPTPP也有分階段降稅的條款,最長可以拉到25年,慢慢將關稅降至零。在這個期間,政府可以如上述所說,制定應變措施。
在當初加入WTO時,為了要把談判籌碼留給農業,製造業的關稅已經被降得很低,接近2%。對這些業者來說,就算加入CPTPP把製造業的關稅降到零,也不會有太大差異。會受到影響的是現在還有10%以上關稅的汽機車產業。
但是,國內的汽機車產業已經不只供應內需,也正在往國際品牌的方向去發展,例如國產汽車納智捷(Luxgen)有八成外銷到中國,又例如Gogoro電動機車,在日本幾乎沒有競爭對手。「如果走到Gogoro的境界,已經不用怕關稅取消了,因為國際間根本沒有這種產品。」
CPTPP有11國參與,當中只要有6個成員國批准協議內容,即在60天內生效。澳洲在10月31日成為第6個批准該協議的國家,因此帶動CPTPP在12月生效。
其他5個批准的國家是加拿大、日本、墨西哥、新加坡。馬來西亞和泰國已經準備加入,菲律賓跟印尼也有興趣。
然而,台灣若要加入這個協定,還不只是台灣自己說了算,還有三個國家會對台灣加入與否形成重大影響力: 中國、日本、美國。
日本做為這次CPTPP當中的領導國,台灣與日本之間的核食問題一直是爭論話題,甚至在11月的公投當中,也有一案是「反核食」。
「日本想要的是一個計劃,日本想要證明自己是無輻射的,但是我們現在看到五縣就反,連個機會都不給。」台灣若想要求日本開放台灣豬肉,這個問題就會為雙方談判打折扣。
另一方面,北京長期以來一直妨礙台灣加入國際社群已經不是新聞。現在中美貿易戰的緣故,中日之間的關係走得很近,中國的想法又可能會影響到日本的做法。「我們沒辦法阻止北京做任何事,我們只能盼望多幾個美國這樣的國家為台灣發聲。」以美國的影響力,如果美國要求日本幫台灣一把,台灣加入的機會就多一點。
對於台灣順利加入CPTPP的機率高低,李淳說:「我原本蠻樂觀的,但是現在國際局勢的變化太大,又變得沒有一個必然的方向。」
羅法/楊威廉(綜合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