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專訪王小帥:地久天長

任琛 採訪記者
2019年2月16日

柏林電影節近尾聲,王小帥執導的《地久天長》被看作是大獎熱門。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王導談及他的這部片子以及張藝謀無緣柏林、電影節主題「個人的即政治的」等熱門話題。

https://p.dw.com/p/3DUqn
69. Berlinale - Film "Di jiu tian chang" von Filmdirektor Wang Xiaoshuai
圖片來源: DW/J. Yan

王小帥導演的「地久天長」

德國之聲:《地久天長》無疑已經成為此次衝擊柏林大獎最有希望,也是呼聲最高的華語影片。您目前心情如何?

王小帥:我其實經過了很多的電影節,我覺得這樣的現象實際上都是不能夠真正預測到結果的。所以說,我覺得一個,首先觀眾,還有我們的國內,特別是國內的媒體,還有一些影評人看完以後,確實是給這片子很高的一個評價,然後大家很喜歡,就說明這個片子真正的是觸及到了我們中國人的很多的情感的神經。所以這是可以看到的,這一點我是相信的。但至於大家說的獎項的問題,我覺得結果出來之前都無從去猜測。

德國之聲:您有沒有偷偷跑到影院去看看普通觀眾的觀影反應?

王小帥:因為我們首映的時候,其實就是和觀眾在一起的,所以至少大家的反應或者映後都還是很禮貌很尊重,也是很好,也被感動。這點是,在感動觀眾上是沒有問題,不管是西方觀眾還是東方觀眾,當然特別是我們國內觀眾,我相信是共情和共鳴是會更大。

德國之聲:有沒有一點從評審團或組委會透露出來的,有指示性的和最後結果有關的消息?

王小帥:因為這種事情是不太可能發生的,然後我們比如說忙於首映,然後忙於採訪,這時間就在這兒,所以不太可能發生那樣的事情。

德國之聲:在此次柏林電影節上,《地久天長》和觀眾見面之前,大家絕對的關注點都集中在《一秒鐘》臨時來不了,張導此次也與柏林無緣。而且柏林電影節罕見的出現了開賽後將影片撤出主競賽單元的情況。有關張導以及他的《一秒鐘》無法來柏林,您有什麼更近一步的消息嗎?您估計是什麼樣的技術問題?

王小帥:其實我是從飛機上下來,降落到了柏林之後,大家才知道有這麼一個事情。所以我人已經在這裡了,然後等於說我接受的訊息跟大家是一樣的。嗯,一樣的。然後其實主要片子也沒有看過,因為這片子除了首映才能看到,所以很多的猜測就無從下手了,或者說分也沒法分析。

本來是如果(張藝謀)來的話,在柏林,我估計至少大家能夠再熟一點,以前只是在一些場合裡人家前輩來了,我們鞠個躬,打個招呼,如此而已。那麼本來有機會在這看他的片子,我還覺得特別榮幸,因為它是那麼早,《紅高粱》就在這塊是讓我們知道和把中國電影帶到了西方和柏林,只是真的很遺憾。

69. Berlinale - Film "Di jiu tian chang" von Filmdirektor Wang Xiaoshuai
《地久天長》的主創人員在柏林電影節上圖片來源: DW/J. Yan

德國之聲:在西方觀察人士的眼中,《一秒鐘》的命運和此次柏林電影節所突出的主題"個人的即政治的"有很大的關聯。我們想知道,您是怎樣理解這句話的?

王小帥:因為大家可能都在傳說,或者都說柏林電影節的政治性更強一點。其實在我親身的經歷裡面,沒有太多這方面確切的、確鑿的感覺。還是片子,比方說我們單車(《十七歲的單車》)在這裡的時候,其實你說單車它有多少政治性,我覺得也不好說。那麼其實我覺得可能大家猜測過於多,但是今天它提出個人及政治,其實是在這屆柏林電影節上,它的政治性更鮮明一點,我想可能根據它以前的東西柏林,過去的柏林電影叫西柏林電影節;還有到牆,牆對面是東柏林電影節,所以這個地方它所感受到的政治的氛圍可能就是不一樣。 再加上德國的歷史和過去,那麼德國人更願意從這個層面去反思和思考,這樣的話電影當然也是一種很重要的一個手段去做。除了由比如哲學家去思考,有教育學家去思考,有一些其他的部門,但是電影本身其實是除了娛樂,除了娛樂這個方面,還有一個這樣的功能去思考。

德國之聲:可是中國老百姓,也就是說您在意的絕大部份觀眾,對政治看上去都不感興趣。您覺得他們離透徹理解柏林的這句"個人的即政治的"有多遠?

王小帥:具體的數字和這公里數才不知道,人家經常說幾條街幾個馬路什麼咱也不知道。確實這句話本身來說,在整體的大部分的我們國家裡面的人裡面,確實是比較陌生。 因為我們國家這麼多年其實就是在主張遠離政治,我的生活跟這沒關係,我只要吃好了,只要看個病沒那麼難,或者是吃的好點或者物價低點這就好了,這是老百姓的一個很樸素的也很良好的一個訴求。但是確實讓他們去想到其實他樸素的基本的訴求,可能也跟政治有關的時候,這就比較需要更進一步的去擴展去討論了。

德國之聲:你覺得有生之年還看得見嗎?

王小帥:好在是什麼呢?就好在你看很多的人,更多的人已經在開始思考這個問題,很可能,他們在吃飯之餘,吃飽了喝足了之餘還會有一些這方面的思考,但這些東西我覺得都是在慢慢發生變化,至於它的時間點,至於它是不是成為全民的一個共識,說我們的每一次變化每一個舉動其實都跟整個社會牽連的,這個還需要一定時間,但有生之年不知道,我都不知道自己能活到多長呢(笑)。

德國之聲:您的《地久天長》其實是對這句話最好的詮釋。在出片的過程中,一切都順利嗎?

王小帥:應該說,我們從拍攝之前,寫從劇本的階段,就已經在做各方面的努力和調整。這三十年的跨度要是用非常傳統的方法去結構他的話,可能會非常龐雜,可能更像一部電視劇了,會有好多集去展現。這樣的話是不可能的,因為我們,首先電影的時長多多少少還是有一定的限制,那麼還有就是說它,在中國現在變化這麼大,全部都是起新樓了,老房子要拆光了都沒有痕跡的情況下,你要完完全全去復原,這個也是很困難的。 

所以我們在劇本上就採取一些措施。

Berlinale 2019 Filmstill Di jiu tian chang | So Long, My Son
《地久天長》劇照圖片來源: Li Tienan/Dongchun Films

德國之聲:很多都是技術上的考慮?

王小帥:對,那當然,就是說,這些技術也包括了現實的情況,也包括了劇本結構的情況。所以我們就用一種切片式的方法,把幾個家庭所經歷的幾個重要的環節切片地去做,這樣才能讓這個片子在時長上結構上都還能夠涵蓋這麼大的一個時間跨度。那麼這個過程中當然相當於,我們做的技術上的電影本身創作上的方案和處理;同時在劇本的過程中,比如說我們中國的基本上的情況要什麼立項啊或者是審查啊,這些都是我們要去面對和去做的。

德國之聲:這個過程順利嗎? 拿龍標的過程。

王小帥:會有一些,當然你不能說一下子就跨越過去或者解決這個問題,總有一個那個的,大家不管是什麼原因的意見,包括我們除了在審查的過程中,還有在我們製作本身的過程中,張老闆看了李老闆看了王老闆看了每個人都還有一定的意見,那都是針對電影本身的。但基本上來說你在柏林看到的這個,是我真的是幾年來完完全全盡心的去製作的一部片子。

德國之聲:所以你比較滿意?

王小帥:我個人來說很滿意,而且這次在放映了以後,中國的媒體和一些影評人的反饋的話,也增加了我的信心和感覺,因為當時我覺得這個片子就是真正的為把中國的老百姓那點情感,那種內心掏出來給他們,所以我們曾經我們有人看完這個片子,說你這不是一部電影,我非常認同這個說法,這根本就不是一個電影,這就是我們生活。 

德國之聲:今年的柏林電影節將是長年擔任藝術總監的克斯利克(Dieter Kosslick)主持的最後一屆。您印象中的電影節主席克斯裡克是個怎樣的人?您對他有怎樣的評價?有沒有一些互動是讓您難忘的?

王小帥:應該是我想是,2000年是迪特就來了,還是2008年左右的時候,來這認識的迪特。然後我的感慨就是,這次來柏林看到的一切一切的程序,一切的甚至結構和這些採訪是都沒有變,完全沒有變。然後他迎接客人的方式也沒有變,比如就在他的小雞尾酒會上,一切都沒有變,這個感慨讓我來得非常的衝擊,因為畢竟08年到現在十年沒有來了,這個時候來我發現這才是有意思的,就是它保留了所有的一些程序,讓你曾經來過的人再重溫一遍這個的時候就是記憶,就喚起我們美好的記憶,這是克斯裡克這麼做,我覺得這是很偉大的一點。 

所以我們中國總是要變,一個飯館開幾年不下去就變,然後一個街角,好好的老房子要拆掉一件新的,所以經常就毀掉了我們曾經的記憶。這個非常遺憾的,所以迪特這點做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