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很大,收效甚微
2007年10月2日問:梅克爾總理接見達賴喇嘛之後,中國政府的憤怒情緒是否會逐漸平靜下來,還是說,兩國間由此造成了難以彌合的裂痕?
答:我認為,造成的裂痕還是很深的。就我看來,問題的關鍵並不在於梅克爾與達賴喇嘛會晤本身,而是這之後所隱藏的德國對華政策的改變。梅克爾總理本人表示,在外交上實行與美國相似的所謂「價值觀外交「政策。我認為這是一個新的動向,是對前總理施羅德以及柯爾外交政策的放棄。
本來,今年八月份梅克爾訪華時,中國嘗試與德國建立新的互信關係。中國政府為此做出了很大的讓步,例如默許了梅克爾與異議人士、記者的會晤,同意梅克爾在公園裡與行人交談。這些之所以得以實現,是由於中國總理抵制住了當時來自黨內不同意見的壓力。他屬於溫和派。如今,梅克爾接見達賴喇嘛,對於中國總理來說是一個很丟面子的事情。黨內持反對意見的人就會說:當時你怎麼能做出這樣大的讓步呢?現在就看出來了吧,梅克爾並不是我們真正的朋友。這一點對兩國關係造成的傷害可能比人們預想的要深。德國在中國的外交政策中原本具有特殊的地位。德國前總理施羅德和柯爾與中國總理均有直接的交往。今後這種勢頭會有所減弱。
您剛才講到,8月份梅克爾總理訪華時,中國希望與德國建立新的互信關係。那麼在此之前,中德兩國的關係是怎樣的呢?
此前施羅德、柯爾對中國的人權問題採取的政策可以稱得上是比較明智、謹慎的。以這種方式與中國進行對話。梅克爾的風格是非常坦率和直接。坦率和直接的風格並不屬於中國的政治文化,在中國會遇到很多困難。因此中國希望與德國建立一種互信關係,以期望梅克爾總理坦率和直接的風格能有所收斂。至於中德雙方存在的分歧,大可以在不公開的會晤中進行討論。
您認為梅克爾總理的這一做法並不明智?還是說,她的做法更多是出於長遠的考慮?
從外交政策層面上,我認為她的做法是不明智的。她的做法不會對中國領導層產生影響。達賴喇嘛不僅是宗教領袖,也是政治人物。會晤在總理府舉行,那就有一定的政治意義。兩人並沒有私下見面,因此不能稱作是私人會談。我認為,梅克爾總理希望傳達的訊息是:中國應當與達賴喇嘛進行談判。但在這一點上幾乎沒有產生什麼效果。德國報刊上紛紛寫道:影響很大、但收效甚微。意思就是說,沒有帶來什麼實際的成果,而在外交上造成了很大的損失,是德國對中國政界的影響力受到減弱。
是不是說,根本就不能對中國進行指責?
可以指責中國,但是要採取其他的方式方法。一個民主國家當然應當有所行動。但是問題是,某種做法從外交上來看是否明智。因為從國際上來看,達賴喇嘛的問題其實是次要的問題。因此我認為,從這個例子上可以看出德國外交政策的轉變是否獲得成效。
您講到,一方面,對於人權方面的指責,中國政府不為所動;另一方面,明年將要舉行奧運會,中國政府希望能夠樹立良好的形象。是否可以以此為契機,向其施加壓力?
奧運會的舉行當然會對中國產生一定的影響。如果看一看蘇丹危機、中國總理上周末對緬甸局勢的表態、以及中國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表現,就會發現,在許多問題上,中國比過去作出了更多的讓步,表現的非常克制。我想,不但是由於奧運會,從整體上來看,中國希望作為大國參與國際事務,為解決國際衝突作出貢獻並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這是中國的出發點,而奧運會的舉行更強化了這一點。奧運會同時還在其他方面起到積極作用,例如在環境保護上。國際奧委會在環境上向中國政府施加的壓力,不但使中國政府更加注重環境保護,也增強了民眾的環保意識。我覺得,儘管還存在很多問題,但中國人的環保意識與5年、10年前相比是明顯增強了的。
您談到了中國希望更多地參與國際事務,那麼我們簡單的談談緬甸目前的局勢。您認為,中國會在緬甸問題上發揮建設性的作用嗎?因為如果沒有中國的支持,緬甸軍政府將遇到很大的難題。
總的來說,向緬甸軍政府施加壓力很困難。中國在這一問題上的策略是,認為東協應當發揮更大的作用。因為緬甸是東協的成員國。如果東協各國與印度、中國、日本共同向緬甸施加壓力,那將起到更顯著的效果。這是中國的期望。緬甸國內局勢混亂並不符合中國的利益,因為中國計劃在緬甸修建輸油管道,直接從印度洋運輸石油,此外中國也需要緬甸近海的天然氣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