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中關係已超越「熊貓外交」
2012年8月23日「寶寶」的離世並不是什麼不祥之兆
(德國之聲中文網)對德中兩國關係而言,柏林動物園大熊貓"寶寶"的離世,應該不能說是什麼不祥之兆。因為,這只於本周三(8月22日)在柏林動物園去世的大熊貓已經34歲高齡了。它曾是德國僅存的最後只一雄性熊貓。實際上,在"寶寶"年輕的時候,就已經在外交領域發揮了作用。1980年,時任德國總理施密特訪問中國時,前中共中央總書記華國鋒,將大熊貓"寶寶"作為禮物,贈送給他。
然而,德中兩國間已經超越了被稱為"熊貓外交"的階段。在兩國40年的外交關係中,雙方的合作十分緊密。而德中兩國舉行的政府間磋商,就是這種緊密關係最明顯的體現。到目前為止,德國僅僅與其它6個歐洲國家保持著這種密切的交流方式。周四(8月30日)德國總理梅克爾將赴北京參加第二屆德中政府間磋商會議。隨行人員中還包括7名部長級官員。首次政府磋商會議的舉行是在2011年6月。當時中國政府領導人率領著更為龐大的代表團前往柏林與會。國家總理溫家寶說:
"這是第一次,有13位部長陪同我出訪。雙方共簽署和發表了近20個合作文件,達成的商業合同金額超過150億美元。"
經濟議題是重點
講話中,溫家寶著意強調經濟合同並非偶然。因為歐洲是中國在全球最大的貿易夥伴,而德國是中國在歐洲最重要的貿易夥伴。同時,中國是德國的第五大貿易夥伴,也是德國在歐洲以外,繼美國之後的第二大貿易夥伴國。德國機械製造和汽車製造業的銷售在危機纏身的歐洲國家已經出現一定程度的的下滑,但對中國的出口仍蓬勃發展。德國特裡爾大學、中國問題專家海爾曼(Sebastian Heilmann)教授認為,經濟已經成為兩國關係中的重要議題。他說:
"德中兩國的經濟關係,或多或少存在互補性。也就是說:德國向中國提供的商品,可能是中國需要的。相反,中國向德國提供的產品,可能也是德國需要的。實際上,在工業領域已形成一種分工形式:德國負責高端產業,生產那些真正的高科技和高價格的工業產品,而中國則主要為新興工業化和發展中國家生產中等價格的產品。"
就連德國總理梅克爾在談話中也願意涉及有關經濟交流的話題,吸引中國投資商到德國投資。梅克爾早在今年1月底北京之行前的一段影片中就表示,兩國的雙邊關係正向全方位拓展,她說:
"雙方合作的範圍很廣:從科技到經濟合作、從法治國家對話到農業領域的合作,雙方的合作在很多領域得到了加強。一個十分重要的議題當然還是,環境與氣候保護,以及可再生能源的發展。"
外交政策仍有分歧
但德中並非在所有政治領域團結一致。在外交政策上,德國和中國就有不同看法。例如在對待敘利亞內戰和伊朗核計劃的問題上就是如此。另外,德國總理梅克爾在上屆政府間磋商會議時,也致力於持不同政見者遭中國當局壓制,以及外國記者在華工作條件的議題。柏林政治學家桑德施耐德(Eberhard Sandschneider)強調:
"事實上,舉行政府間論壇是重要的。這種對話的形勢無疑在中國也得到了積極響應。當然這並不意味著,通過這樣一個高級別論壇就能解決所有問題。但顯然,這個政府間高層論壇,就是為存在的問題尋找解決方案,也許遲早人們能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
十八大才是頭等大事
事實上,人們不應對即將舉行的德中政府間磋商獲得實質性結果抱太大希望。因為中國的執政黨共產黨正面臨著權力更替,並計劃於今年秋季召開的中共十八大會議上進行。目前,人們仍不知道,這一過去十年來中國最重要的政治活動召開的確切日期。政治學家桑德施耐德也預計,本屆政府磋商會議不會有什麼令人矚目的成果:
"本屆磋商會議上,人們可能不會期待有什麼重大成果。眼下,北京政府的頭等大事是,更換新的領導班子。對我們來說就意味著,等待會議結束,直到中國新的領導班子上任才能談論新的議題。"
作者:Matthias von Hein 編譯:嚴嚴
責編:洪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