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人口凋零,改革勢在必行
2006年4月22日人口發展預測同其它,如不可靠的景氣預測等情況大不相同,人口預測的精準度幾乎達百分之百,其原因是:作出準確預測所需的大部份數據,在推估時都已具備。如果一個世代的人口出生率明顯低於維持現有的人口數時,那麼即使後來又有足夠的嬰兒出生,這個社會仍將有很長一段時間處於萎縮狀態,因為兒童從出生到成長需要一定的時間。
人口發展預測可達到令人吃驚的準確性。1958年聯合國曾預估,到2000年為止,世界人口將由原先的25億增長到63億。42年以後世界人口真的增長到61億。
德國的人口預測也同樣準確:根據統計資料,五、六十年代平均每名婦女生兩個以上的孩子。避孕藥上市後生產率下降,每名婦女平均生1.3至1.4個孩子。其所導致的幾乎無可避免的後果是:避孕藥上市之前出生的那一代人口面臨退休,而他們的退休金將由避孕藥後這一代人支付。也就是說,德國由下一代就業者支付上一代就業者退休金的社會福利制度,將面臨難以解決的困境。其次是,根據聯合國估計,德國即使獲得外來移民,到2050年時的人口,仍將由目前的將近8300萬人降低到7200萬。
在德國的所有聯邦州中,薩克森州最早出現人口出生率明顯下降的現象。薩克森州長米爾布拉特表示,該州只是先踏出了一步,其它州也將隨後跟進。他說:「薩克森州的出生率已經減半,就學人數僅為從前的50%。也就是說,德東因特殊情況而導致了人口出生率的急劇下降和人口外流現象,我們必須盡快採取對策。」
人口變動對勞動市場也產生了影響。一開始的感覺或許不錯,因為在未來幾年內,求職人口將持續減少。換句話說,企業可以在具有良好專業條件的年輕人中精挑細選,並認真考慮是否資遣年紀大的就業者。人口變動所導致的失業率降低,使未來的政府得以脫離困境。但是紐倫堡「聯邦勞動局」的「勞動市場及職業研究所」副所長瓦爾維博士對此發展趨勢持懷疑態度,他說:「僅靠人口統計學並不能解決勞動市場問題,更重要的是,必須在未來的就業政策上注入新的活力。未來情況最不相同的地方是,求職人數將不再繼續上升。這一穩定狀態將維持到2015年。對於就業政策決策者來說,這是一個平衡勞動市場供需的絕佳機會。」
疏解勞動市場困境所帶來的喜悅僅是初期現象,真正的問題將出現於50年以後,因為根據不同人口發展研究所的推估,2050年時的求職人數將減少1000萬至1200萬人。這意味著,減少1000萬就業人口就等於減少1000萬名納稅者,以及社福保險的付費者和有支付能力的消費者。
換句話說,德國不僅要作好未來幾十年內人口銳減及社會老化的思想準備,同時經濟也將呈現萎縮,因為就業人口、市場的需求及增長,以及政府稅收都將減少。因此許多專家今天就已積極著手尋求解決之道。
德國政治人士為減輕未來數十年因人口變動所可能導致的缺失,採取的三項對策是:爭取年長就業者、減輕家庭婦女就業者公、私兩難的負擔,以及積極規範移民政策。首先我們關注的是移民政策問題:坦白的說,移民政策並不是萬靈丹。薩克森州長米爾布拉特指出:「回顧過去的移民潮周期就會發現,接納外來移民並不能解決問題。移民或許曾為我們帶來一些改變,但並非解決方案,充其量只是減輕了一些負擔。」
1965到1990年之間,西德的移民人口佔居民總數的0.33%,美國是0.35%,因此當時的西德,是全球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移民國家。移民人口的走向很難預知,但所有人口發展的調查結果都預測,未來幾年內每年至少將有10萬人移民德國。然而,德國每年需要30萬移民人口才能平衡下降的就業人數。因此德國是否能獲得足夠的外來就業者是一大問題。過去幾年中,最重要的就業人口來源地-東歐某些國家的人口出生率,現在甚至低於德國。
在缺乏勞動力的情況下,老年就業者的行情也水漲船高。今天年過50的求職者幾乎完全沒有市場。這純粹是運氣問題,因為再過15到20年以後,勞動市場上,50歲的求職者將成為搶手貨。基本上,企業對此心知肚明,但他們不肯將眼光放遠。當政府以掏空社福經費的大手筆,提出優惠的提前退休方案時,資方求之不得的大批資遣資深職工。「勞動市場及職業研究所」副所長瓦爾維博士說:「當時形成了一種退休職工與企業聯手剝削社會福利保險制度的局面。其所造成的財務負擔,今天已顯而易見。基於國庫即將告罄的現實,就業政策的改弦易轍已到刻不容緩的地步。」
具有責任感的人事主管,現在就應考慮如何留住企業中的資深工作者。德國最大的汽車零件製造商-博世公司的人事主任歇爾斯泰因說:「我們當然已有草案,但與老年職工的去留問題無關。今天,我們必須在全球競爭的壓力下站穩腳步。現實問題緊迫得多,我們必須去面對和解決它。我是從另外的角度看問題:人事部門的任務是,設法在企業中將有關老年職工的問題提出討論,並設法取得領導層對此問題的重視。」
迄今為止,我們所關心的問題僅是:如何緩解人口變動對社會經濟、勞動市場、公共財政及社會基礎設施所造成的影響。但更值得關注的問題是,我們能否自己掌控人口變動的發展過程。當然,我們已無法追究過去40年德國人口的出生狀況。但這並不表示德國今後仍無法準確掌握人口出生的情況。「聯邦家庭、老人、婦女及青少年部」家庭政策組組長裡斯陶-溫克勒說:「我們獲得的有關家庭政策方面的訊息多半非常積極:人們對於自己的家庭表現出前所未有的高度滿意。以父母和子女為主的家庭生活模式,仍然最受歡迎。許多年輕人表示,他們希望像父母那樣,組織一個傳統的,至少有兩個孩子以上的家庭。」
那麼人們不禁要問,為什麼過去30年德國人不肯多生孩子,以維持平衡的人口數呢?裡斯陶-溫克勒說:「特別奇怪的是,許多歐洲鄰國的人口出生率都比德國高,例如西歐和北歐,特別是北歐。更奇怪的是,這些國家支出的家庭預算並不比德國多。顯然,他們在經費數額相同的情況下,取得了更大的成果。我們很想知道其中的原因何在?」
答案其實非常簡單:德國政治人士喜歡高談闊論家庭的價值,但他們並未用心思考,如何在關鍵時刻對家庭提供幫助,也就是提出具體的家庭生產計劃。裡斯陶-溫克勒說:「過去50年,家政預算集中使用於鼓勵家庭生育政策,例如減稅及發放兒童金等。政府展現了誠意,也受到許多家庭的積極肯定。只不過,與其它國家相比,這一政策的成效有限。」
裡斯陶-溫克勒期待調整家庭政策。他說:「未來10到15年內,我們將家政預算中有關全天制學校等基礎設施以及經費的分配等進行重新調整後,出生率將有可能恢復到原先1.7%的水準。它雖不能彌補過去的缺失,但對未來因人口縮減所導致的退休金短缺等問題將大有助益,因為屆時那些在出生率提高後出生的孩子已長大成人,進入勞動市場,成為納稅人和促進社會發展的一份子。」
此外,教育政策方面也必須進行改革,因為年輕人受教育的時間越長,就業的時間就越晚,從而成為延誤婦女生育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