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慮,卻無恐慌
2013年7月25日德國之聲:波爾曼先生,2012年12月-2013年4月,朝鮮半島氣氛十分緊張,幾乎每周都有新的挑釁行為。外界認為,不排除會爆發軍事衝突。您認為這種憂慮是過度的嗎?
波爾曼(Christoph Pohlmann):國際社會的憂慮是有些誇大了。首先,西方、包括德國媒體,已經提到一场核子大戰的真實可能性。這肯定言過其實了。不過,另一方面,北韓當時所發出的威脅,其極端程度的確非同尋常。這讓一些北韓局勢的長期觀察家也發出警告。
在那種局面下,的確可能發生一方錯誤估計形勢,從而導致一場武裝衝突的情況。然而,當時無論韓國民眾還是多數北韓問題專家,都相信那隻不過是言詞上的威脅,相信4月15日金日成誕辰過後,形勢將趨於平靜。後來的發展也證明了這一點。
德國之聲:韓國民眾對2013年初持續動蕩的局勢作何反應?
波爾曼:平靜、理智。韓國民眾絲毫沒有陷入恐慌。許多人對國外的一些聳動報導感到驚訝、甚至憤怒。不過,平壤後來要求外國人也離開該國,令一些在韓國的外國企業感到不安。當時韓國股票市場也出現反應。
因此,也有不少人購買可以存放較長時間的食品,不過沒有出現搶購風潮。韓國媒體對此報導不多,因為政府不希望製造恐慌。總體而言,民眾中存在不安情緒,但還是十分理智。面對北韓的威脅,多數韓國人表現出的淡定令人驚訝。
德國之聲:數十年來,韓國一直要面對北韓的挑釁,民眾的心理承受能力也相應較強。在憂慮的階段之後,民眾要用多久才能重歸平靜?
波爾曼:即使在危急時期,也很少覺察出人們的憂慮。我們只能通過特定的統計數字,比如某種長期存放的食品的銷售量看出些許端倪。而人們很快會重歸平靜。長期存留的是韓國人對北韓新領導人金正恩的消極印象。
人們曾希望,金正恩上台後,北韓會走向開放,南北韓關係會有所改善。如今,這種希望變成失望。我認為,緊張的局勢打擊了韓国民众对朝鮮半島統一的意願。
德國之聲:人们对朝鮮半島統一這個話題談論得多嗎?
波爾曼:對于经历过朝鮮半島日治時期的老一代人來說,這仍是一個話題。對那些有親人在北韓的人來說,也存在這樣的情感聯繫和歷史認知。
而對年輕韓國人,特別是18-30歲的群體而言,更多是一種無所謂的感覺。這就像80年代的西德年輕人一樣。這是因為,人們與北方沒什麼聯繫,也沒有交流。此外,人們也擔心,統一的經濟代價十分高昂,特別是對年輕一代。在問卷調查中,仍有四、五成年輕人支持統一,但熱情並不大,憂慮在增加。艾伯特基金會鑑於德國的歷史背景,对朝鮮半島統一有不少研究和交流項目。我們與韓國政府意見一致,即分裂持續越久,人們對統一的熱情就越冷淡,要求人們為統一付出犧牲、包括金錢上的代價,就越難。
德國之聲:您上一次去北韓是什麼時候,有怎樣的感受?
波爾曼:我最近一次去是今年2月底,3月初,在那裡停留了一周。當時是北韓第三次核試驗兩周後。我當時參加的是一次政治訪問,以便進行政治對話,瞭解政治氛圍。在談話中能明顯感受到形勢的嚴峻。此外,我也感受到北韓的反美情緒更為強烈。
儘管如此,平壤的生活還是十分正常的,並未感覺到大規模的軍事動員。當時,我恰好與來訪的美國哈林籃球隊(Harlem Globetrotters)同住一家賓館。感覺有些超現實:一方面,形勢如此緊張,另一方面,體育文化交流卻仍在進行。在北韓,這種頗為矛盾的印象越來越多。
德國之聲:南北韓合作的開城工業园成为衡量朝鮮半島關係的標尺。經歷數月停產後,6月底,雙方同意重開工業園。這是否是形勢緩和的重要訊號?
波爾曼:開城工業園繼續運作的對話,是朝正確方向邁出的一步,顯示雙方均有一股政治力量,不願接受開城工業園的長期關閉。有關開城工業園的對話一直在進行,這成為雙方改善關係的意願、靈活度和妥協度的指標。韓國總統朴槿惠的所謂"信任政策"也在這裡經受第一個嚴峻考驗。
波爾曼(Christoph Pohlmann)是艾伯特基金會駐首爾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