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科學家設法為秦俑保鮮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br>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5年8月18日

秦始皇兵馬俑本來是五顏六色的。秦俑上的色彩在空氣中喪失水分而逐漸褪掉,變成灰色。德國的科學家正在想辦法幫助秦俑留住色彩。

https://p.dw.com/p/742O
褪色的秦俑。圖片來源: AP

2200多年來,這些陶土做的兵俑在濕潤的土壤下日夜守衛著當年稱霸六國的秦始皇。但是「勇敢」的兵俑面對新鮮空氣卻變得束手無策,當考古學家輕輕將兵俑身上的粘土刷去的時候,彩繪的顏料也就隨之立刻脫落。如果不經常在兵俑表面塗上些保濕劑,兵俑表面上的顏料就會迅速變干、斷裂、最終脫落。

為了不使整個兵俑部隊都變得黯然無光、色彩褪盡,德國巴伐利亞州負責紀念碑保養修復工作的專職人員和慕尼黑大學的化學家定期前往位於西安城東40公里處的秦俑墓坑。他們和當地的考古學者共同嘗試通過現代科學方法保護秦始皇這支龐大的地下軍隊的絢麗色彩。

如今的西安只是個地區省會,直到公元10世紀,中國的皇帝一直是在這裡統領全國號令天下。秦始皇陵的海拔比西安城高出70米,兵馬俑坑位於皇陵封土以東約1,5公里處,內埋陶制兵馬俑8000件左右。

發掘秦俑的墓坑上建造起三個展覽大廳,展廳的房頂是用波紋狀白鐵皮覆蓋的。到夏天的時候,展廳內的溫度可達到40度;到了冬天,缺乏取暖設施的條件下,展廳裡冰冷刺骨。絕大部分秦俑至今仍完整地保存在地下,直到防止色彩顏料變干脫落的技術真正成熟之後,它們才可能有機會見天日。與此同時,巴伐利亞的文物修復師和化學家與美茵茨羅馬--日耳曼中央博物館的專家們攜手,共同研究保存出土的石製、絲制、陶制和青銅文物的科學方法。

秦俑享受「全身護理」

研究者們希望對考古學者仍未挖掘的坑墓也有所瞭解。他們還完全不知道該如何保護那些尚未被驚動打攪的文物。修復師們要將中德兩國完全不同的墓葬習慣加以比較,以便對陪葬品有更充分的認識。近8000件兵馬俑都是模仿真人真馬製成,面貌各異、神態威嚴,依照服飾、甲冑和排列位置可分為將軍、軍吏、射士、驍士、伍卒等多種。

對於如何讓秦俑繼續保持亮麗的色彩,巴伐利亞州文物保護機構的布蘭斯朵爾夫女士建議,最基本的方法是用化學試劑聚乙二醇(PEG)對秦俑進行「冷敷」,這種試劑可以將水分和空氣隔離,秦俑上的色彩顏料以此可以保持濕度。

「整容手術」

「冷敷」並不是拯救文物的全部,不能被忽視的是,PEG會讓文物的色彩明顯變暗,而且看起來濕漉漉的。而且一次「冷敷」也不是一勞永逸,隨著時間的推移,PEG逐漸蒸發,就需要不斷再對文物進行「全身護理」,否則色彩還是會脫落。「這當然不是最理想的方法。」布蘭斯朵爾夫女人說,「但是這樣做我們可以贏取更多的時間,而且目前來講,我們也沒有更好的方法。」

慕尼黑大學的化學家朗哈爾斯和他的研究小組正在研究新的保護方法。他們不是單純的想保住色彩顏料裡的水分,而是希望能夠通過技術穩定顏料中色彩的成分,同時又不會讓色彩變色。化學家們找到一種叫HEMA的聚丙酸類物質有可能承擔起重任。在光輻射的作用下,這種物質的分子就會聚合為一個聚合體。

至此為止,朗哈爾斯的小組只為秦俑的碎片實施過「整容手術」。在具體的實驗過程中,碎片的局部部位出現了光斑。科學家解釋說,這和夏季中國中部炎熱的天氣有關。在炎熱的氣候下,聚丙酸在一些位置過度聚合,碎片上的顏料看起來就像長了皮癬一樣。另外,現在光輻射也是一個操作難題。實驗過程中,科學家把碎片放在儀器下僅幾分鐘,碎片上的顏料色彩就變乾燥脫落了。

儘管試驗不是一帆風順的,中國的文物修復師還是對德國的同事充滿信任。參與這項合作的巴伐利亞州文物修復機構的布赫女士說:「我們必須把秦俑身上的盔甲完好無損地挖出來。」這項工作操作起來像是日本的抽草棍游戲。因為秦始皇死後不久,墓坑裡發生了大火,被毀壞的兵俑倒塌在一起,再加上風化的結果,如果拿走其中的一個兵俑,整個兵俑群都有倒塌的可能性。

銅鏽下的字跡

在挖掘第一個盔甲的時候,盔甲風化得十分嚴重。中國的修復師為了把盔甲從墓坑中挖出來曾試圖剪斷連接甲片的銅線,再將甲片編號,銅線索性被丟棄了。「中國的修復師很長時間以來其實做的是仿製的工作。」布赫說:「文物最終看起來似乎不是2000年前的,而是一件新的藝術品。」

美茵茨中央博物館的格萊夫也沖破過中國同行的工作習慣。她曾經試圖將一個鳥狀青銅水器上的鏽跡都擦乾淨。「青銅鏽在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標誌,」她說:「但是我們工作的目的是盡可能地從文物身上多瞭解歷史。」為了看到水器上的文字,格萊夫擦掉了銅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