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經濟對中國有多依賴?

2022年4月4日

Ifo研究所的報告認為,作為上游產品的提供者和銷售市場,中國對於德國經濟扮演著重要角色,德國的依賴程度可以通過多樣性化解。但德國無法突然間切斷同中國的經濟往來。

https://p.dw.com/p/49Rgj
DW Sendung Eco India | Solar Application
歐洲光伏產品的產能大大低於中國圖片來源: DW

(德國之聲中文網)大約一半企業(46%)表示需要來自中國的上游產品。但這些企業中又有近一半表示,正在設法今後降低對中國的依賴。今年2月,Ifo研究所對4000家跟中國有進口生意的加工業企業以及批發、零售商進行了問卷調查。

Ifo調查報告的作者弗拉赫(Lisandra Flach)對德新社說,這些企業希望能讓初級產品多樣化,降低成本以及運輸風險。此外,在俄烏戰爭的背景下,企業也尤其加強了防範政治不確定性因素的干擾。

根據調查數據,Ifo報告的另一名作者鮑爾(Andreas Baur)認為,作為上游產品的供貨方以及銷售市場,中國對德企而言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沒有到主宰的地步,更不是不可替代。

從中國進口、在德國加工的上游產品佔比7%,低於來自美國的10%,而最大的上游產品供貨方是歐盟國家(44%)。

問卷顯示,11%的企業依賴本公司設在中國子公司的產品。54%的大公司直接依賴中國本土產品,16%依賴在當地的子公司產品。

作為銷售市場,中國進口的德國產品佔德國出口總量的9%,美國佔12%。

Griechenland E-Autos für griechische Insel Astypalea |
電動汽車發動機的原材料很稀有圖片來源: Socrates Baltagiannis/dpa/picture alliance

尤其原材料有被卡脖子的風險

報告還顯示,在某些工業產品和原材料上,德國有賴於中國。

對德國而言,能被"卡脖子"即所謂的"關鍵"產品只佔全部進口量的5%,其中,四分之三從歐盟國家進口,對中國的依賴只有3%,美國佔7%。最依賴中國的是化工工業領域:27%的關鍵產品從中國進口;接下來電子裝備領域(21.4%)。

報告作者指出,德國進口的關鍵產品雖佔比很小,但即便出現很小的供貨不足,都會引發嚴重供應鏈後果。

在原材料方面,德國的依賴性較大。比如,65%生產電動發動機的原材料從中國進口,製造風輪和電動汽車必不可少的稀土如鏑、釹和鐠,需要百分之百進口,被卡脖子的風險也很大。中國在光伏板領域原材料和技術均佔據優勢,歐洲的自產能力只佔5%至6%。

因此,Ifo報告作者之一鮑爾(Andreas Baur)指出,德國經濟無法突然間切斷同中國經濟的往來。他說如果突然"斷網"的話,一些特殊並且重要的供應鏈也隨之斷裂。"因此,歐盟面對中國必須盡最大可能團結一致,而這一點對今後同中國的貿易關係是決定性的"。

為降低依賴程度,提高原材料以及銷售市場的多樣性,Ifo研究者希望德國聯邦政府向歐盟施壓,推動歐盟同拉美國家自貿協定的審批,同時,歐盟也應該提高與澳洲、印度等國簽署貿易協定的政治意義,為歐洲企業進入對方市場降低門檻。

中國是德國最重要的貿易夥伴,2021年德中貿易佔德國對外貿易的9.5%,超過荷蘭(8.%)和美國(7.5%),雙邊貿易總額達2454億歐元。同年,德國與中國的貿易赤字為382億歐元。

(綜合報導)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