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社會

德國職場黑話:面醜、外籍、拖兒帶女

李魚
2017年6月2日

不論承認不承認,不論是否有法可依,歧視現象無處不在。而招聘時使用匿名制能否有效地消除歧視呢?

https://p.dw.com/p/2e377
Bewerbung - Vorstellungsgespräch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dpa/B. Pedersen

(德國之聲中文網)媒體上曾讀到過這樣一個例子,一名外籍背景的新雇員跟同事閒聊時聽說,公司以後只會再招聘"有著德國大學畢業的德國申請者",因為領導知道這些人怎麼想、怎麼做。這名外籍員工從同事那裡獲得的建議是最好是主動離職,因為同公司太不合適,公司更希望德國員工。

公司主管不會跟他說以上的話,更不會書面說明真實原因,而是會堅稱"資質不合格",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無法證明"外國人背景"是導致他辭退的原因,德國於2006年生效的《反歧視法》也沒有用武之地。《反歧視法》是民間的說法,該法的正名是《平等對待法》,開頭處便點明平等首先要表現在"進入職業生涯的時候",也就是求職的過程,包括"招聘文本、應聘過程、篩選談話、甄選標準、應聘條件",並適用於"所有職業範圍"。

在應聘時,外籍背景的應征者,如果在求職信裡的姓名明顯反映出身份特徵,很可能收不到面試邀請,申請信會直接被退回。不光外國背景的人的可能"吃虧",婦女或單是母親都會面臨這個問題。一般而言,應聘者都會喝下這杯苦酒,除非,用人方太馬虎大意,留下了證據。

一名年輕的母親應聘一個廣播公司的會計一職,沒有被選中。寄回來的應聘資料裡,履歷那張紙上,在寫有"已婚,有一個孩子"的地方被用筆重畫了,旁邊還手寫添加了"孩子7歲"的注釋。這名母親有理由懷疑因為孩子之故失掉了工作的機會。於是她把公司告上法庭,最終法官作出的結論是,那行手寫的字讓人不得不認為7歲的孩子是母親求職被拒的原因。這個真實的故事在現實生活中只是例外,使用法律反歧視獲得成功的例子僅佔少數。

取消照片,應聘匿名制?

許多人認為,用人單位在招人時應把目光放在硬性標準上,比如學歷和能力以及經歷,而出身、國籍甚至長相都應該忽略。於是,為同先入為主的歧視現象作鬥爭,有些公司率先行動起來,在應聘文件中取消了照片。這樣做的大企業有德國電信、德國郵政,至少他們內部的某些部門在招聘時的確無需提供照片。西門子公司也打算這樣做。西門子人事主管庫格(Janina Kugel)認為,"用照片的風險是,決策人員可能受照片的影響從而作出錯誤的決定。"

Manieren in der deutschen Arbeitswelt Flash-Galerie Viele Kollegen sind Ausländer
匿名應聘?高!圖片來源: Fotolia

仔細看一眼《平等對待法》,不用照片其實是最標準的依法辦事。按照該法,應聘人不該因出身、信仰、性別、年齡、性取向或者長相受到歧視。出於這一原因,包括德國電信在內的企業要求招聘的文件實施匿名制,也就是不寫明任何個人訊息,只寫受到的教育程度和職業經歷。德國反歧視署的新聞發言人比克裡希(Sebastian Bickerich)2016年接受《經濟周刊》雜誌採訪時說,"匿名招聘實施起來並不難,它會更有針對性地進行人才挑選,推動機會均等。"

匿名應聘的方式在德國並沒有廣泛使用,只有幾家大公司在這樣做。人事咨詢者還是向客戶推介在求職信裡貼上照片。因此在德國求職寫信,大多數情況下,應聘者會主動寫上姓名、國籍、年齡、性別等等,認為這樣做會帶來好處。而在加拿大,求職信裡禁止貼照片,美國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就實施匿名求職的程序。在歐洲,法國、英國、西班牙等國家,匿名求職的做法也早已站穩了腳跟。

 

使用我們的App,閱讀文章更方便!給[email protected]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得到軟體和相關訊息!

閱讀每日時事通訊,天下大事一覽無余!給[email protected]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完成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