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製造」遭受「中國製造」挑戰
2019年4月3日(德國之聲中文網)史蒂芬‧巴赫邁爾(Stefan Bachmeier)對德國機械製造在中國的黃金時代記憶猶新。他為德國上弗蘭肯地區科堡市的Kaeser壓氣機公司效力已經17年。該公司擁有整整一百年的歷史,在全球範圍內雇傭5000名員工,是業內佼佼者。
"那時候,作為德國公司的代表,你只要說一句'這台機器是地地道道的德國製造',客戶就會乖乖地付款。很少討價還價。不過這樣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返了",巴赫邁爾對德國之聲說。他目前從新加坡協調Kaeser的亞洲業務。
自信的中國人
在他看來,"德國製造"仍然是一塊招牌,但不是推銷產品的主要理由了。他說:"中國人變得很自信,甚至可以說帶著一種民族主義。他們全力推行自己的'中國製造'戰略。"
巴赫邁爾說,中國競爭對手的產品品質也有了很大改善。他們的機器在性能和壽命方面仍然趕不上德國,"但是他們能夠滿足市場的需求"。
巴赫邁爾接著指了指Kaeser的雙層展台:"過去這裡擠滿了對我們的機器感興趣的中國人。今天他們說:你想向我們出售產品,那就請你來中國。"
基礎設施方面已經被中國趕超
岑國建的經歷正相反。"十年前我第一次來陌生的德國參加漢諾威工業展。中國人的攤位都很小,而且在角落裡。歐洲人很少來關注我們這種小企業",這位寧波中大力德公司的總經理說:"十年以後,我到這裡來感覺就不一樣了。中國廠家的展台大了,歐洲人對我們產品的認同感也在逐步加強。"
中大力德是漢諾威博覽會上1500個中國展商中的一個。2006年,岑國建帶領一個五、六人的小團隊創業。今天,他的公司擁有1400名員工,並於2017年上市。岑國建認為中國趕超德國的道路仍然漫長,但在基礎設施方面,德國已經落後於中國:"我深有體會的是:德國的網路在最近這十年當中沒有什麼變化,很多地方還是3G。中國網路就不一樣了,到處是4G,網速很快。"
過去贊不絕口,今天搖頭嘆息
方衛中對這種力量對比的變化也深有感觸。"十年前,我們參觀德國西門子或其他大企業的生產車間,會感到震驚",這位杭州易泰達科技有限公司的總經理說:"現在和中國的生產車間比起來,德國就往往顯得落後了。"
易泰達在漢諾威展示自己的電動車馬達。由於中國目前是電動汽車最大的市場,去年銷售量近130萬,而德國2018年出售的電動車還不到7萬,因此,易泰達的主要客戶在中國本土。方衛中指著公司新建生產車間的照片說:"我們的生產已經高度自動化。"
不過細看,車間裡的工業機器人是瑞士公司ABB的產品。方衛中說:"這正顯示了我們的弱點。"在他看來,中國仍然需要發達工業國的硬體。在企業管理和職業培訓方面,中國也仍然應當向德國學習。不過,十年後又會是另一番景象。
競爭將日益激烈
即使在機器人領域,中國和歐洲之間的差距也在縮小。瑞士機械製造公司Stäubli負責機器人業務的福格特(Gerald Vogt)說,特別在小型工業機器人方面,最近幾年發生了巨大變化。"中國生產小型機器人的廠家有40到50個。國家給與大力支持。今天,三分之一在中國出售的工業機器人是中國製造。"
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歐洲企業只有一條出路:"我們必須保持創新,加快研發速度。"在福格特看來,中國生產的機器人性能還不如歐洲產品,但他們速度很快。剛開始的時候可能是模仿,但在此基礎上,中國人也會創新改進。
巴赫邁爾也相信,領先中國的優勢是可以保持的。儘管全部數據化對Kaeser這樣的傳統企業來說也是個巨大的挑戰,但總體來說,工業4.0是德國企業的福音。"假如我們今天仍然只是生產單純的機器,即使其性能越來越好,我們也會走進死胡同。但工業4.0是硬體和軟體的結合,我們仍然可能居於世界領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