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中國人怎麼吃馬鈴薯
2019年1月9日(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國外長每年的第一次出訪目的地都是非洲,這是自1991年以來的傳統。"《法蘭克福匯報》題為"逆風新年行"(Chinesische Neujahrsreise mit Gegenwind)的背景報導這樣介紹。文章接著寫道:
"按照以往的經驗,雙方會互致溫暖的話語。但在過去一年裡,中國和它的非洲貿易夥伴之間的關係經歷了某種變化。北京越來越多地被批評向非洲國家那些缺乏經濟效益和透明度的項目提供貸款,讓後者陷入高額債務。華盛頓的這一指責聲音尤其響,但同樣的指責越來越多地來自非洲當地的批評者和反對派政治家。因此國務委員和外交部長王毅在為期4天的非洲之行一開始,就不得不對有關批評做出回應。"
王毅在衣索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表示,非洲國家的債務既非新問題,責任也不在中國。他強調,中埃關係"牢不可破"。僅在2000到2014年間,中国就向衣索比亞提供了120億美元貸款。該國過去10年的經濟增長速度超過10%,是全球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
"然而,王毅和衣索比亞外長沃爾吉內都沒有提到的是,幾個月來,中國國有银行在向衣索比亞的項目發放貸款方面變得明顯謹慎了。這也是有關中國高額貸款與基礎設施項目爭議的一個結果。因為,相關批評不僅可能損害到習近平的一帶一路工程在外的聲譽,中國領導人在國內也不得不面對有關這一代價高昂的海外投資建設行動的批評性質疑。去年9月在北京舉行的非洲峰會上,習近平明確提出,中國不會給非洲的'面子工程'注資。"
馬鈴薯營養多
《南德意志報》的一篇報導關注了在"民以食為天"的中國,領導層試圖鼓勵引導民眾改變飲食習慣,多吃馬鈴薯,目的是為了讓一個扶貧項目獲得持久成功。
文章介紹說,習近平把扶貧作為其民生政策的一個重要目標,政府投入巨資,改善基礎設施,並為企業提供優惠條件。在一些地方,比如四川省大涼山的美姑縣,政府投資扶助當地農民種植耐旱高產的馬鈴薯,幫助他們脫貧。但馬鈴薯豐收後卻愁於沒有銷售渠道。這也是因為中國人的習慣是把馬鈴薯當菜吃,而不是主食。
"一段時間以來,政府就嘗試讓民眾嘗到馬鈴薯的好滋味。北京希望,這不僅能讓缺水農村的農民獲得穩定的收入,還能為仍在增長的人口解決部分糧食問題。為此,政府牽頭開發新的馬鈴薯食譜,宣傳馬鈴薯富含維生素C的好處。但迄今為止,人們似乎並沒有為之所動,改變自己的飲食習慣。
現在,北京呼籲國有企業和大學支持農民。有的公司響應號召,強制規定員工購買馬鈴薯。一些大學的食堂改變了原有的食譜。成都的一所高校連續多次每次購買5噸馬鈴薯,並推出馬鈴薯美食節。因為中國人一日三餐都吃熱的,所以學生們早、中、晚都能吃上煎炒烹炸的各色馬鈴薯。在一開始的興奮(有一款馬鈴薯泥尤其可口)過去之後,不少學生對這種塊莖植物已經失去了胃口。"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