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

德語媒體:北京不作為 情況會更糟

2023年8月18日

本月裡一系列來自北京的經濟數據都令人擔憂:失業率居高不下,房地產行業深陷危機,價格下滑又構成了通縮風險。中國是德國最重要的貿易夥伴,中國經濟的低迷現狀自然也引起了德語媒體的關注。

https://p.dw.com/p/4VJwq
China | Xi Jinping
圖片來源: GREG BAKER/AFP

(德國之聲中文網)《新蘇黎世報》發表評論稱,今年三月的人大會議上,卸任總理李克強表示今年的經濟增長目標為"大約5%",當時專家們都一致認為這一目標過於保守,畢竟經歷了三年疫情防控之後,中國經濟當時已顯露出迅猛復甦的跡象。然而,時隔不到半年,壞消息接踵而至,各大銀行幾乎每周都在下調對中國的經濟預估。這篇題為《北京不作為 情況只會更糟》的評論寫道:

"最令人擔憂的是動蕩不安的房地產行業,它也是當前經濟不景氣的主要原因。繼房地產開發商恆大之後,一向被視為發展狀況良好的房產企業碧桂園也宣佈無法按時履行還款義務。由於房地產企業大都資金告急,而中國人的買房熱情又在急劇降溫,預計今後幾個月內,'爆雷'的企業只會越來越多,這對中國經濟發展可能會產生難以預料的後果。北京分析師何偉(音)寫道:'房地產行業的衰退使其他經濟領域遭受嚴重通縮衝擊的風險與日俱增。'

一年前,幾乎沒有專家會相信的場面正在成為現實:房地產危機正在蔓延至金融領域。本周伊始,傳來了資產管理公司'中融信託國際'無法履行支付義務的消息。中融將投資者的大部分資金都投進了房地產項目。北京坊間傳言不斷,稱許多銀行也面臨著同樣的困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危險態勢已經形成。"

評論指出:面對當前危機四伏的國民經濟,北京除了發出一些安民告示之外,並沒有採取具體的提振措施。因為政府現在陷入了兩難境地:

《新蘇黎世報》:房地產危機一旦波及其他領域,後果不堪設想。
《新蘇黎世報》:房地產危機一旦波及其他領域,後果不堪設想。圖片來源: DW

"一方面,政府想要清除那些過去形成債務泡沫的土壤,因此不願意對陷入危機的房產企業伸出救援之手。但另一方面,政府又不得不保住房地產行業,因為一旦房地產領域崩盤,中國經濟有可能會被帶入萬劫不復的境地。這種兩難境地帶來的後果是,政府決定暫時不作為。

在其他經濟領域,政府的口號和實際行動也存在巨大偏差。幾周前,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刺激私人消費的措施,但迄今為止沒有一條措施被落到實處。此外,政府還推出一份長長的措施清單,試圖重新贏得民營和外國企業的信任。但問題在於,企業已經不再相信這類許諾了。對於一個一直在宣揚共產主義意識形態、將對黨忠誠置於企業盈利之上的政府,企業界充滿了疑惑。外國企業已經不知道他們在中國是否還受到歡迎,畢竟數據安全法、反間諜法等一系列新法規,已經將他們置於重重桎梏之下。種種跡象顯示,中國政府只想在危機中左右徘徊,而不想推出大刀闊斧的經濟政策。"

繼恆大之後,另一家房地產巨頭碧桂園也陷入債務危機。《法蘭克福匯報》以《冰山一角》為題發表評論稱:

"真正令人擔憂的,倒不是碧桂園本身。首先,碧桂園危機有可能只是冰山一家。其他房地產開發商的股票也在下跌。連碧桂園都搖搖欲墜,那其他中小型開發商的境況豈不是更加淒涼?其次,碧桂園危機的可能後果令人不寒而慄:房產危機會在多大程度上對其他領域構成衝擊?影子銀行'中植'也在同一時間陷入困境,絕不是一個好兆頭。第三,中國政府的遲疑不決也令人擔憂:正是政府推出的措施令房地產行業陷入了當前的困境,當然中國房地產開發商的發展模式也的確難以長久維持。

但是,現在的問題在於,政府似乎不能、或者不願去解決當前的問題。這對中國極其危險:中國經濟總量的四分之一來自房地產行業。對世界經濟而言,這也不是一個好消息,畢竟中國原本應為全球經濟增長做出三分之一的貢獻。"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