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

德語媒體:北京遇到了難題

文山(摘編)
2020年6月24日

《每日鏡報》讚揚了歐盟開始對中國採取更為強硬的姿態,認為歐盟早該如此。《商報》則指出,北京試圖為華為撐腰,恰恰會讓人覺得華為不過是「假私企、真國企」。

https://p.dw.com/p/3eGjy
Symbolfoto Handelsbeziehungen zwischen China und der EU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K.Ohlenschläger

(德國之聲中文網) 柏林出版的《每日鏡報》以"歐盟必須保持對華強硬"為題,刊發評論指出,歐洲對華強硬姿態終於姍姍來遲,現在的關鍵是這種強硬還能保持多久。

文章注意到,6月22日幾乎沒有成果的歐中影片峰會之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Charles Michel)都在新聞發布會上直截了當地指出了歐中之間的摩擦和分歧。

"這樣的強硬措辭又能帶來什麼呢?至少暫時沒有。峰會後,只有歐方召開了新聞發布會,中國領導人則相對沉默,既沒有表示滿意也沒有表示妥協。中國人搞外交的經驗要比歐洲人更悠久幾百年,他們不會讓自己成為眾矢之的,也不會承認存在著意見分歧。"

"北京知道如何利用冗長的談判來貫徹自己的利益、如何利用對手內部的裂隙。在歐盟的強硬姿態背後,各成員國並不團結。馮德萊恩把中國稱作'體制性對手',指出雙方的政治體制完全不同,對價值觀的理解也完全不一致。而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波瑞爾(Josep Borrell)卻不這麼認為:'我們不想和中國搞體制性對抗。'"

"歐洲的對華政策正面臨轉折點,不過往哪裡轉、應該轉得多快卻完全沒有共識。幾十年來,歐洲人一直認為,應當在經貿上與中國作生意、在政治上接觸中國,這樣就能讓中國逐漸開放並且西化。這個希望落空了。波瑞爾近期表態:'我們一度有些天真,可是我們現在不再天真了。'"

"作為中國在歐洲最主要的貿易夥伴,德國的對華言辭也變得尖銳。從前,德國商界一直給人一種印象:為了不危及他們的中國生意,商界懇請德國政府溫柔地對待北京。可是現在,德國工業聯合會(BDI)要求歐盟在歐中投資協議談判中更加強硬,還談及了香港問題。該組織批評北京沒有在談判中做出足夠的妥協與回應;與其接受一份讓北京不公正獲益的協議,還不如完全不達成協議。"

"歐洲人早就應該採取這樣的姿態了。現在,歐盟需要更多耐心、更加團結。北京不會很快做出讓步,中國人會觀望歐洲人、尤其是德國人究竟是否認真地採取如今的新姿態。"

Symbolbild Huawei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NurPhoto/J. Arriens

杜塞道夫出版的德國《商報》以"華為尋求親近北京 正中批評者下懷"為題,刊發評論認為,中國政府公開表態支持華為、華為也在言論上靠攏北京的做法,正好印證了批評者的觀點:華為不過是名義上的私營企業。

"許多年來,華為一直公開強調與中國政府保持距離,強調儘管公司總部在中國,但是中國政府對華為的境外業務並無影響力。但是現在,華為的姿態發生了改變。輪值董事長徐直軍抨擊美國方面施加的制裁,還表示中國政府可以為華為撐腰。中國外交部也立刻利用了這一表態。"

"連續幾個月以來,中國外交官一直在對外國發出威脅,表示一旦排除華為參與5G建設,就會面臨相應後果。在德國同樣如此:中國大使曾經說德國車企可能會在中國市場受限。"

"圍繞華為的爭議正在發生變化。它不再圍繞著這家5G技術領先的企業究竟會扮演怎樣的角色,而是圍繞著政治施壓以及國際政治權斗。徐直軍的表態則標誌著中國政府的介入。華為此舉將損害該公司此前所持立場的可信度:現在,這家企業不再盡力與北京保持距離。"

"中國方面強調,這樣的舉動很正常,德國企業遇到困難時也會尋求德國聯邦政府的協助。政府當然會致力於本國企業不受歧視,但是華為問題卻超出了這個范疇。圍繞這家企業的爭議,正是'華為與中國政府的關係到底有多緊密?'北京越是捍衛華為的利益,華為就越是難以宣稱具有企業自主性。"

"北京自認為在幫忙,實際上卻會對華為的地位造成重大損害。中國外交官的表態越是堅決,外界就越會認為華為與中國政府之間聯繫緊密。"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