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去風險"的風險
2023年9月15日(德國之聲中文網)《商報》發表評論稱,馮德萊恩的強硬對華立場,想必會贏得美國人的贊賞,但在歐盟內部,有關對中國電動車展開反補貼調查的計劃卻引起越來越多的質疑。這篇題為《馮德萊恩的對華路線正在失去支持》的評論寫道:
"馮德萊恩領導下的歐盟計劃對歐洲敏感企業的在華投資實施政府管控,她解除了同一些通訊公司的合同, 因為這些公司使用了來自中國的網路零件。布魯塞爾一度甚至還討論過,是否應對那些違反歐盟對俄制裁規定的中國企業實施處罰。
而馮德萊恩新宣佈的一項計劃無疑是影響最為深遠的:為了保護歐洲工業免受中國廉價產品的威脅,馮德萊恩已經為對中國電動車徵收更多關稅鋪平了道路。顯然,馮德萊恩正在試圖重新大幅調整歐盟的對華商貿關係。即她所說的'去風險',降低對華關係中的經濟和政治風險。
然而,越來越多的跡象顯示,去風險本身也暗藏風險。馮德萊恩就面臨著失去歐盟主要國家支持的風險。"
評論指出,對於德國的汽車企業來說,制止來自中國的不公平競爭固然是件好事,但中國可能出台的反制措施則更令他們擔憂,畢竟中國是大眾、寶馬和賓士等一眾德國車企最重要的市場。
"馮德萊恩似乎更傾向於向巴黎和華盛頓看齊。美國人希望拉歐洲人共同打造抗中聯盟,而法國人則認為實施一定程度的貿易保護主義是讓產業政策成功的法寶。畢竟法國的汽車品牌雪鐵龍和標致主要聚焦歐洲市場,得罪中國對這些企業無關痛癢。
迄今為止,面對地緣政治的緊張關係,馮德萊恩成功地保持了歐盟的團結。但她新推出的對華方略顯然有些操之過急。懲罰規避制裁令的中國企業的計劃無法達成共識,有關投資管控的新計劃,前景也不容樂觀。
梅克爾時代近乎討好乞憐的對華政策,當然不應成為榜樣。但馮德萊恩如果不想失去歐盟成員國的支持,那麼她的政治導師梅克爾的審慎態度有時還是值得學習的。"
《經濟周刊》的評論以「這一槍打中自己」為題,也對馮德萊恩的反補貼調查持懷疑態度。
"一旦歐洲真的對中國汽車徵收新關稅,後果有可能會令以德國汽車製造商為主的一系列企業感到非常不舒服。布魯塞爾有消息稱,德國政治家們已經受到威脅,如果歐盟膽敢對來自中國的電動車、綠色氣候保護技術以及5G手機實施貿易壁壘,中國將會封閉本國市場。
有一點是不容否認的:中國的汽車工業確實得到了政府的高額補貼,歐洲市場上的競爭也可能因此被扭曲。但為此而引入保護性關稅,卻顯然是一個錯誤的回應。歐盟和各成員國政府應當幫助本土汽車工業,使他們以良好的生產環境、適當的能源價格以及可靠的管控措施來奠定長遠規劃的基礎,為他們的全球競爭力提供保障,從而使他們即使面對不公平補貼的產品,也能立於不敗之地。
如果這一切都不能奏效,屆時歐盟還可以平衡進口關稅:中國向歐盟產品徵收15%的關稅,而歐盟的關稅則為10%。中國人想必也很清楚,這種狀況並非永遠一成不變。"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