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

德語媒體:捍衛人權不能含糊其辭

達揚(摘編)
2021年4月6日

H&M因不用新疆棉花而在中國遭遇的抵制風潮仍在繼續發酵。而面對人權問題,企業應在何種程度表明立場,也是過去幾天來德語媒體熱烈討論的話題。

https://p.dw.com/p/3rdNv
China boykottiert westliche Bekleidungs-Firmen
圖片來源: STEPHEN SHAVER/newscom/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商報》評論認為,西方企業其實面臨著一個兩難選擇:一方面,社會對企業的期望值極高,希望其整個生產鏈條都符合道德及倫理標準。但另一方面,錯綜複雜的供應鏈以及各國不同的生產標準,又讓企業難以在短時間內做出清晰的判斷。這篇題為《捍衛人權必須旗幟鮮明》的評論寫道:

「時裝企業H&M對此有切膚之痛。該企業本來是做出了一個值得稱道的決定:早在去年秋季,該公司就已決定不再從中國西部購買棉花。有報導稱,這裡的維吾爾穆斯林少數民族被迫參加強制勞動。然而數月之後,現在該公司突然在中國遭遇了一場由政府操控的抵制浪潮,產品紛紛被店鋪和網站下架。為了制止損失進一步擴大,公司管理層在發布季度業績報告時,被迫以華麗的辭藻盛贊『中國紡織業所取得的進步。』此舉又引發了另一輪批評浪潮,而這一次批評呼聲來自歐洲的媒體和社群網站。H&M的這一舉措被看作是向中國投降。

人們當然可以提出批評和抱怨,但也不應忘記,並不是所有國家的企業都對保障人權如此敏感。對德國來說,一些理所當然的標準,在其他一些國家卻會引發疑惑不解,或者完全不具備可操作性。西方時裝公司當然可以為其供貨商制定標準以及劃出紅線,但卻無法強迫供貨商執行這些標準。更何況,核查這些供貨商是否在人權保障、安全生產以及環境保護方面履行了雙方的協定,就更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情了。」

Tableau | Xinjiang - Baumwollanbau | Uighren | 25.03.2021
人權組織稱,新疆的棉花生產過程中存在強制勞工問題。圖片來源: VCG/imago images

這場風波給我們了一個明確的教訓:即在人權問題上,即使蒙受經濟損失,也絕不能含糊其辭。一個在人權問題上躲躲閃閃的品牌,將會失去信譽。而在當今世界,產品的信譽和產品的品質是同等重要的。但另一方面,要想讓一個企業在轉瞬之間就使其從原料到終端產品的整個供應鏈都在道德層面上無可指摘,卻無疑是異想天開。過去幾個月,德國就制定供應鏈法所展開的討論中,有人提出的要求簡直無異於讓企業立即關門停產。

評論寫道,面對違約的供貨商,西方企業當然可以選擇停止合作。但找到一個能夠替代中國、又能達到西方標準的國家,絕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到的。評論最後寫道:

「總而言之,有一點是明確的:從長遠角度而言,儘管困難重重,西方企業也必須從可持久性和倫理層面上規劃自己的供應鏈。尤其是人權問題絕不應淪為眾多生產標準中的一項附加選項。在採購決策以及簽署合同的過程中,必須將保障人權的問題說得明明白白一清二楚。

長期以來,經濟界一直本著『在商言商』的原則,閉口不談道德標準,或者認為這些道德標準幾乎是無法兌現的。但是一旦顧客將維護道德標準視為企業理應承擔的責任,企業的態度就會立即發生變化。長期被經濟界視為障礙的環保標準就是一個極好的例證。對現在的年輕一代來說,是否需要加強環境保護已經是一個不容討論的話題。產品供應鏈是否注重可持久性發展、是否在道德倫理上無懈可擊,也將會越來越受到關注。為此目的及時調整經營戰略的企業,顯然會佔據優勢。」

在披露新疆惡劣的人權記錄方面,德國學者鄭國恩(Adrian Zenz)顯然功不可沒。他在接受《經濟周刊》採訪時,再度對德國政府和德國企業提出批評。

「大眾公司(在新疆)設廠一事在中國政府官網上被大肆宣傳。大眾工廠成了為其打壓政策辯護的工具。

更為重要的是,德國政府應表明立場並公開討論強制勞工的問題。畢竟新疆正在發生的事情,是踐踏人權的嚴重罪行。美國政府已經對本國企業發出警告,並實施了制裁。對於梅克爾來說,她還有很多該說的事情沒有說出來。由於歷史的原因,德國在保障人權方面具有特殊責任,但是一旦涉及中國,德國的責任感好像就消失的無影無蹤了。」

摘譯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 
© 2021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