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美中體制鬥爭和習近平對台灣迫不及待
2020年10月23日(德國之聲中文網)《南德意志報》發表駐北京記者發來的題為「體制鬥爭」(Kampf der Systeme)的分析文章,指出川普将中國定義為美國面對的最核心的危險。兩國的敵對關係已經延伸到社會生活各個層面。
在回顧了美中在貿易、技術、人權政治等領域的衝突後,文章提到,美國司法部特別成立了一個「中國項目」,以防範美中合作中的商業間諜和其他安全風險。其調查對象包括與中國共享研究成果或從中方獲得經費而未申報的科學家。
「今年2月份,聯邦調查局接手的這類調查有約1000宗,到了6月就翻了一番。在台灣國立大學研究該項目的瑪格麗特‧路易斯(Margaret Lewis)說,有關數字之高,雖然說明美國政府有意願投入大量資金和力量推動此事,但這種策略也揭示出川普的中國政策的根本問題在於,它針對的不是中共的黨國,而是這一國籍、民族以及任何與中國有關聯的個人。
「路易斯認為這導致了一種『泛危險』,任何事情都可能被指為國家安全風險。言下之意就是,『要小心提防中國人』。她還指出,政府這種傳播偏見的做法,加深了恐中情緒。事實上,美國針對亞裔的襲擊案數量已顯著增加。她說,在某些安全調查人員看來,如果一個非華裔的美國人能說流利的中文,就足以引起懷疑了;曾在中國留學的人,會在安全審核中遇到麻煩;政府部委中,有關中國的專業知識不僅得不到擴充,反而受到排擠。」
與川普全然放棄與中國對話,走向全面對立相比,作者認為民主黨人拜登對中國的立場會有不同:
「如果拜登在兩周後贏得大選,跟川普相比,可能會選擇一種就事論事得多的對華政策。在民主黨人看來,中國確是一大挑戰,但問題並非無解。拜登迄今對中國的批評相對克制。……
「拜登說,美國必須對中國『強硬』,但兩國關係中也必須明確這樣一個認識——應對氣候變化這樣的全球性問題,只有同中國合作才能解決。這也是在歐盟佔主導的立場。因此這位民主黨人在與中國打交道時將會更多依賴與盟友的合作。
「至於北京領導人希望(美國)大選出現何種結果,尚不明了。中國政府儘管屢受攻擊卻有意相當克制。川普造成美國社會分裂、削弱與其他國家同盟關係的自殘式路線,或許在北京看來正是一個機會。中國正在有目標地填補美國在國際舞台上留下的真空。」
《時代》周報發表題為「叛逆者」(Die Abtrünnigen)的署名文章,指出中國對台灣的威脅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習近平迫不及待地想要收復這個島嶼。
「在台灣問題上,習近平在和時間賽跑:每過一年,就有越來越多的人在民調中表示認同自己是台灣人而非中國人。遠期主張台灣獨立的人數在兩年間從12%躍至27%。輿情研究者從中看到了『香港效應』:自從中共在這個特別行政區事實上取消了『一國兩制』原則之後,連傳統上親中的國民黨的支持者都無法想像,還能再同北京達成共識,讓中共允許台灣民主的繼續存在。」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0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