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語媒體:藏區形象工程與北韓不是探險樂園

雨涵
2017年6月21日

《標準報》周三關注了中國在藏區進行的「形象工程」以及對外的軟實力擴充,尤其在美國在多個領域撤出國際舞台之後。而《新蘇黎世報》則發表評論指出,美國要想避免大學生瓦姆比爾的悲劇重演,必須和北京合作。

https://p.dw.com/p/2f87j
Tibet Neujahr Losar Potala
載歌載舞的藏族姑娘圖片來源: China Photos/Getty Images

德語媒體:藏區形象工程與北韓不是探險樂園

 (德國之聲中文網)奧地利《標準報》線上版(derstandard.at)周三發表了該報駐華記者Anna Giulia Fink從西寧發回的報導《中國憑借西藏政策來改善形象》(China poliert mit Tibet-Politik sein Image auf)。青海是中國除了西藏自治區之外最為重要的藏族人聚居區之一。在這裡,記者感受到"中國是多麼重視自己在世界上的形象"。在簡述了少數民族尤其是藏族在中國所處的困境之後,文章寫道:

"不斷地有藏族僧尼自焚,以表達對於自己民族所遭受壓迫的抗議,不過這類事件如今已經越來越少見了。最近一段時間以來,中國顯然在努力改善自己作為多民族國家的形象。因為中國在世界政壇上正在贏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而正是在選戰中將中國塑造為假想敵的川普,現在卻正在給中國提供巨大的機會。"

作者主要指的是川普在上台之後主打"美國優先"牌,試圖將注意力集中在解決本國問題上,而撤出了很多重要的國際舞台--比如TPP(跨太平洋夥伴協議)和巴黎氣候保護協定。"北京雖然在較長時間以來一直注重發展自己的軟實力,從而增強在世界上的影響力,但是令人難以捉摸的美國總統現在卻在給中國創造了輕易擴大影響力的絕佳機會。在美國撤回的領域,習近平如今都展示出充當替代領導力量的意願:自由貿易、全球化和氣候保護。"

據美國漢學家沈大偉(David Shambaugh)估計,北京每年要投入100億美元用於提升中國的文化軟實力。和昔日的美國一樣,中國現在也致力於向全世界展示自己的傳統、歷史和語言。"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藏區對於北京來說不僅具有經濟意義,而且還具有戰略意義:在該地區,和資源開發和旅遊業發展同等重要的,是向外宣傳那裡的少數民族人民的生活。"

中國政府不僅在青海藏區進行經濟建設,還派去了醫護人員,改善了那裡的基礎設施。從2010年以來,北京對幾個有藏人聚居的省份甘肅、青海、四川和雲南的投資已經達到了和西藏自治區同等的規模。目的是建立一個"藏族文化傳統和馬克思主義有機結合"的"新藏區"。

"北韓不是迪士尼樂園"

瑞士《新蘇黎世報》(Neue Zürcher Zeitung)周三則關注了之前被北韓釋放但很快死亡的美國大學生瓦姆比爾的案例。川普在推特上表示,在北韓問題上,中國雖然出力了,但是沒有奏效。該報的評論開篇指出:"一個窮得叮當響的國家,一個專制政權,核導彈威脅:看起來沒有什麼理由要選擇到北韓去渡假旅遊。但儘管如此,每年還是有大約5千人鋌而走險。在一個拒絕全球化的國家待上幾天,……已經成為一些人《有生之年必做的事》清單上的內容。"

美國大學生瓦姆比爾在一年半之前顯然就是被這樣的冒險之旅所吸引了。然而在這次探險中,他卻因為偷竊一條宣傳標語而被北韓當局逮捕。"他的經歷,以及他在上周被帶回美國之前的遭遇,就是一個血淋淋的證明:北韓決不是一個刺激版本的迪士尼樂園。北韓是一個貧窮的國家,那裡的人們被一個不尊重人權的政權所控制利用。"

Nordkorea US-Student Otto Warmbier in Pjöngjang
現在知道為什麼媽媽不讓你去北韓了吧!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Photoshot

究竟這名22歲的大學生是如何遭受了嚴重的腦損傷,人們恐怕永遠也無法知曉。"但是可以確定的是:瓦姆比爾的案例在平壤和華盛頓之間起伏不定的緊張關係中是史無前例的。……雖然美國國務院明確警告美國公民不要去北韓旅遊,但還是有人這樣做。在過去幾年裡,有超過20名美國公民在北韓被捕,在走過場的訴訟審理後被判處犯有'陰謀顛覆國家罪',他們中一部分被送去勞改。……然而瓦姆比爾卻是第一個連性命都搭上的人。這已經越過了界線,華盛頓必須對此作出明確的回應。"

最後作者認為,即使美國政府發出赴朝旅行的禁令,恐怕也無法完全阻擋某些美國人或者其他外國人鋌而走險的腳步。文章寫道:"首先被禁止的東西總是給人一種特別的吸引力。況且在北京,還有不少提供北韓旅遊線路的旅行社,專門為那些渴望冒險的人安排去那些'媽媽不讓你去的地方'。要想讓自己的公民遠離金正恩政權的魔爪,美國還需要與中國合作--更多合作。這說到底和核問題沒有什麼兩樣:只有華盛頓和北京齊心協力了,平壤才能夠做出改變。"

 

摘編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