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衝突並非不可避免
2021年11月17日(德國之聲中文網)一段時間以來,中美關係不斷惡化,甚至有人擔憂台海危機會引爆中美之間的軍事衝突。《新蘇黎世報》發表評論稱,中美發生軍事衝突的可能性雖然不能被完全排除,但避免軍事衝突卻是考驗雙方領導人政治智慧的試金石。這篇題為《軍事衝突並非不可避免》的評論寫道:
「周二美國總統拜登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之間舉行的影片峰會,至少說明雙方領導人對對抗的風險有足夠的認識。中美雙方開誠布公地討論了發生衝突的風險,並承諾願意採取負責任的行為,以避免發生正面衝突。習近平形容中美兩國如同兩艘大船,應當謹慎行駛,以避免相撞。拜登則建議,雙方應建立起基於理性的防護機制,以避免相互競爭演變成公開衝突。
當然,人們不應對這類空泛詞匯給予過高的期望。但這種高層面會晤,畢竟不是簡單的禮節性對談。中美舉行峰會本身,就是雙方關係的一個進步。白宮易主之後,中美兩國領導人只通過兩次電話。考慮到疫情爆發後,習近平還從未走出過國門,因此舉行影片峰會無疑是一個很務實的妥協方案。
峰會前夕,雙方都做出了一些雖然細微,但對另一方卻意義重大的讓步:美國為釋放華為高管孟晚舟開放了綠燈,中國也放棄了不同華盛頓開展實質性氣候談判的強硬立場。如果中美兩國領導人也像1914年各國列強那樣被民族主義狂熱所裹挾,從而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那麼今年秋天他們就會在台灣問題上做出火上澆油的舉動。而事實上,現在避免事態升級的意願在中美雙方都已佔據主流。」
周二峰會上,拜登重申了美國傳統的對台政策,習近平也表達了「以最大耐心,促成和平統一」的意願。雖然習近平將公開的「台獨」定為紅線,但華盛頓對這一主張似乎也能接受。評論最後寫道:
「當然雙方的意見分歧仍比比皆是:北京以粗暴干涉內政為由拒絕了對新疆和香港人權狀況的批評。貿易爭端的解決也依然遙遙無期。習近平指責美國的對華政策缺乏理智和務實精神。不過,好在中美對話的雙方,都不是戰爭販子,而是權衡利弊的政治家。他們至少表現出了將敵對程度限制在可控範圍的意願。當然意願本身,是否足以避免軍事衝突,就只能留待觀察了。」
《法蘭克福匯報》也以《氣氛友好警示明確》為題報導了周二的習拜峰會。文章寫道:
北京極力將周二的影片峰會打造成一次成功的外交活動。當晚中國官方媒體報導稱,雙方已就簡化記者簽證達成了共識,但這條消息迄今尚未得到美方證實。至於這是否意味著,去年遭驅逐的《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以及《華爾街日報》記者將得以重返中國,目前尚不得而知。北京驅逐上述美國記者,是回應川普任內對中國駐美媒體所做出的限制性規定。
拜登當選總統後,中國曾一度期望雙邊關係能就此得到『重啟』。北京方面相信,拜登會延續歐巴馬的對華政策。然而,北京顯然打錯了算盤,同時也低估了華盛頓在對華實行強硬路線問題上早已形成的超黨派共識。拜登保留了很多川普制定的對華政策,並著手打造反中聯盟。有鑑於此,北京一直堅稱,中美關係跌入歷史低谷完全是美國造成的。周二峰會上,習近平再度重申了這一立場:他希望拜登能展示政治領導力,使美國的對華政策重新走上『理智的軌道』。」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1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