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著嚼子的中國媒體
2004年7月15日2001年11月11日對中國來說是個特殊的日子。當時的經貿部長石廣生前往卡達参加了世貿組織會議,並簽署了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議定書。這一天,政府和民眾已經熱切期盼了15年。
然而,那天廣播電視裡播放的新聞頭條卻是:國家主席江澤民在中國和盧安達建交30周年之際向盧安達總統卡加美表示祝賀,希望兩國繼續保持友好的合作關係。這至少讓外國聽眾們感到非常驚訝。因為無論是中國人還是其他國家的人,大概都不會對這條新聞感興趣。但當時上級有指示,只要是涉及國家主席的新聞,即便內容不十分重要,也要最先播出。新聞的順序要依照被報導人物的黨政級別排列。由於石廣生僅僅是經貿部長,級別相對較低,加入世貿這一激動人心的消息就只能靠後播出,甚至只是一帶而過了。
3年後的今天,新聞已經不再受這條奇怪指示的約束。顯然新聞部門中一些思想開明的人已經意識到,根據行政級別安排新聞順序的做法已經與時代脫節,這種做法尤其會讓聽眾感到厭倦。新聞審查現在依然存在。不過總的來說,媒體所獲得的自由已經比以前大了很多。編輯們盡量將最重要的新聞放在頭條位置,無論是對內的電台,電視台還是對外的中國國際廣播電台,人們都可以從他們的新聞節目中發現,涉及國家主席的內容常常出現在第二位或第三位。就連省市級領導貪污腐敗的負面消息,也越來越多的得到了國家媒體的報導。
當然,批評黨和國家領導人還完全屬於禁忌話題。對於六四事件,至今仍然不允許出現與政府觀點相左的報導。誰打破了這個禁忌,誰就有可能被拘留或軟禁。
中國的網路也受到嚴格控制,幾個月來,德國之聲的中文網頁一直被封。CNN和BBC的網頁也在被封之列。另外,有60多名中國人因為在網路上批評政府而被投入監獄。從六月底開始,中國甚至對手機簡訊內容進行抽樣檢查。官方表示,這一措施是為了控制垃圾簡訊。但是觀察家認為,敏感的政治內容也同樣是檢查的目標。
不管怎麼說,媒體作為純政治宣傳手段的時代已經在中國成為歷史。這一改變與經濟因素密不可分。國家減少了補助,大部分中國媒體不得不走向市場。調查結果顯示,經濟節目,娛樂節目以及其他不涉及政治的節目已經做得越來越專業。礦井事故,自然災害以及去年的非典型性肺炎也得到了報導。不過,在報導負面事件時,媒體仍需要將重點放在國家救災人員的英雄事跡上面。
哪些內容要受到審查,哪些不用,在模棱兩可的時候也會出現漏網之魚。據中央電視台第9頻道英語新聞節目的編輯講,不是所有的審查人員都懂英文。所以,他們會趁懂英語的審查人員出公差的時候把批評性的內容安排在節目中。
(索裡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