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開政治穹頂才有未來希望
2015年3月8日(德國之聲中文網)香港《信報》特約評論員練乙錚發表文章《借權斗搞環保靠專制事難成》,評論中國大陸熱議的柴靜紀錄片《穹頂之下》。文章說,我們不必過分懷疑柴靜真有反污染的原動力,甚或可以把她的行徑理解為她在借黨內權鬥去搞環保。不過,在大陸的政治環境裡,公民意識本身從來不起作用,而任何進步自發性歸根到底都是危險的。到頭來民間人柴靜的《穹頂之下》很可能是就是三十年前魏京生「民主牆」的翻版,用完即遭棄,再堅持便有難。
練乙錚認為,《穹頂之下》指出一個大陸政府決策過程中的通病:漠視利益衝突。柴靜的研究謂:訂定污染標準的官員,主要不是環保部門的人,而是中石油等能源國企巨頭派到環保部的人。這個荒謬做法是沒辦法改好的,因為大陸的統治階級哲學就是「共產黨能夠管好自己」。就算明天人大開會改變現狀,讓其他企業╱行業的人取代石油幫去訂定全國污染標準,也不能解決問題,因為歸根到底黨是一元化領導的。沒有三權分立的概念,司法無以獨立,法治就無法保證,因為始終有一個人比法大。
本土派替補了英國人的空白?
時事評論員黃世澤在香港《蘋果日報》發表文章,討論本土派與民族主義分子的爭論。民族主義分子認為沒有民主中國就沒有民主香港,而本土派認為中國的事與香港無關,香港人亦沒有能力去理中國的事。
黃世澤認為,以往泛民主派所有力量都可以放在中國民主運動上,不用出來捍衛香港本地人的利益,皆因英治年代的殖民地政府,已經做了與中國周旋的工作。本土派的出現,事實上填補了英國人角色的真空。
只不過,黃世澤說,基於香港地理位置,以及中國的龐大人口和國土面積,不論你願不願意,中國政治都會影響我們的生活。怎樣令中國變得更文明,這是香港生存必須思考的課題。當然,本土派思考這問題上,應以香港長遠利益來思考,這與民族主義分子普遍以中國優先,犧牲香港的思維有所不同。
拒絕「袋住先」反倒有生機
香港「佔中」運動發起人之一陳健民教授在《明報》發表文章《袋住先,如果我們都放棄希望》提出,「袋住假普選,趕走了這個梁振英,會否換來另外一個?」陳健民說,有些人幻想有了一人一票,誰當選都不敢逆民意而行。事實上,世界上許多獨裁者喜歡搞「不自由的民主(illiberal democracy)」,就是希望披上普選的外衣繼續實行專制。
另有一種「務實」的說法,認為應先落實一人一票,再逐步改善提名的安排。以往的溫和民主派學者會用「路徑依賴」來支持這種漸進的改革。陳健民說,只要看一看8‧31人大決定2016年立法會選舉方法維持不變,是如何公然違反基本法「循序漸進」的規定,和市民對功能團體不滿的「實際情況」,便知道強權是如何摧毀「路徑」。他認為,拒絕「袋住先」反為真普選留出生機。
習近平「傷害台灣人民感情」
流亡台灣的中國民運人士、時事評論人吾爾開希在台灣《蘋果日報》發表文章《未被定義的『一中』很危險》,認為習近平「認可兩岸同屬一個中國」論是罔顧事實的痴人說夢。「兩蔣時代的政治口號早已隨風而逝,今天的台灣,對於兩岸未來走向也許尚無法達成充分共識,但百分之九十以上都不會認為兩岸同屬一個國家。這才是兩岸今天必須面對的客觀事實,如果要進行政治交流,承認現實才是前提,也才是兩岸目前唯一可能建立的共同政治基礎」。
吾爾開希說,以兩岸重回動蕩來預示台灣不接受九二共識的結果,這是赤裸裸的威脅。這句話足夠「傷害台灣人民感情」了。習近平的這個態度讓兩岸之間的互信不復存在,因為一直存在威脅,所以兩岸信任從來沒有存在過。
吾爾開希認為,最為嚴重的問題是,如果台灣接受所謂九二共識,也就等於接受一個未經定義的「一個中國」概念,等於是在重大主權分歧上放棄立場。他說,除非中國大陸主動放棄主權堅持,承認自己是中華民國一部分,否則今天實在看不出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摘編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