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揮別世界盃的心理藝術

2006年7月10日

極度的狂喜總伴隨失落的低谷?世界盃過去了,卻茫然於不知如何生活下去?讓心理學家告訴你。

https://p.dw.com/p/8kOP
沒有足球的日子該怎麼過?圖片來源: AP

再怎麼放開膽子做夢,德國人也料想不到,世界盃竟如此完美,無論是家人圍坐電視機前,還是在萬千黑紅黃的海洋中振臂高呼。四周來,人人無休無止歡慶、吶喊、燃燒,半決賽失利也不過小小插曲,之後照舊雨過天晴。現在,世界盃走了,單調乏味的日子來了,有人茫然於該如何生活下去。是不是極度的狂喜終會跌入失落的低谷?

「當然會返回到某種清醒狀態。」 布萊梅運動社會學家Hans-Jürgen Schulke絕對肯定,「這是正常的情緒變化過程,人怎麼能永保高昂的情緒狀態?就好比洞房花燭後終會回到日常的柴米油鹽。」德國世界盃的這種狀態,2000年也曾發生於主辦奧運會的澳洲悉尼。

來自柏林自由大學的心理學教授Peter Walschburger預言,世界盃後德國人將集體度過一段藍色的低落期,如同黑色星期三的來臨、如同狂歡節的遠走、如同癮君子又復清醒。世界盃期間,德國球迷多聚集在酒吧或是巨幅屏幕前看球,放大了快樂的同時,也預示著日後加倍的低潮。

不過別擔心,多數德國人的憂郁過不多久就會煙消雲散。「部分的高昂情緒甚至可能促進私人生活。」教授說。國人的愉快心情、克林斯曼們的示範作用,都是激勵個人在生活中加把勁的理由。甚至於世界盃可能幫助德國人重拾往日的樂觀。

但是,也不排除部分缺乏自信、沒有具體目標的球迷過分沉醉於世界盃。教授相信,「若心無所繫,世界盃沒了,那就像是墜入了無底深淵。」尤其是把國家隊當作精神偶像的年輕人。

運動社會學家Schulke預計大型運動組織的黃金時節即將到來。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只要參與到運動中,就能找到團隊的歸屬感。「要知道運動真的很不錯。」他說。樂趣由當看客轉化為親身體驗。踢足球、跳有氧擦操、跑步或者游泳都能有效幫你忘卻世界盃已過的遺憾,為你注入新的強心劑。

Waschburger教授建議嘆惜世界盃不再的人,找尋新的目標,鎖定新的集體,從而找到自我。「世界盃結束確實遺憾,但是我們得過了這個坎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