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敲側擊話政治
2014年3月29日(德國之聲中文網)沒有任何一個歐洲國家像德國一樣和中國的關係如此緊密。中國國家主席和共產黨最高領導人習近平的到訪明確說明,這種關係更多是一種經濟上的關係:中德企業簽署的大量合同是8年來中國國家主席首次訪德成績單中的一部分,其中還包括將法蘭克福打造成歐元區內人民幣離案交易中心的意向。但這種關係還不止這些。柏林和北京已經達成了政治上的信任。看上去,這種信任已經大到了能夠向中國政要提及讓其不舒服的人權問題。尤其是像總統高克這樣,友好而又立場堅定的提及人權。
現在,這種本來就已經非常緊密的關係還要上一個台階:變成"全面的戰略夥伴關係",德中政府高層在共同發表的聲明中提出了這種說法,並明確指出該夥伴關係應該包含戰略和安全政策對話。德國和中國到目前為止的合作領域除了經濟以外,還包括環境、教育和文化。在這種情況下,引進戰略和安全政策對話的說法是一種新跡象。其背後是柏林希望讓北京更多的參與到國際社會解決衝突的過程中來,並向西方的立場靠攏。克裡米亞危機為此打開了一扇窗戶。因為北京不能認同莫斯科的做法。保護領土完整,不干涉他國內政是中國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則。俄羅斯認為應該尊重克裡米亞人民的意願,並輔以公投。而考慮到包括藏人和新疆人獨立自治的訴求,北京敲響了警鐘。
考慮到中國和俄羅斯在經濟及政治上的緊密關係,習近平沒有向普丁公開發出任何批評。但是,德中高層會晤的總結文件中,提及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00周年紀念日的做法並不是偶然。德中雙方在此明確表示:"應該在國際法的基礎上為地區和國際爭端及衝突找到和平的解決方案。"此外,習近平在本周五(3月28日)發表的關於外交政策的講演中,表示中國拒絕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他如果能夠更加明確的對烏克蘭危機進行表態的話就更好了。人們只能期待,也許這樣的表態至少在關上門後能夠成為現實。就算是這種旁敲側擊般的批評也讓人有理由相信,北京正在脫離莫斯科的航跡。也許人們有理由希望,中國至少在關起門後會和它的俄羅斯夥伴們有話直說。總統高克的表態完全正確,他說沒有哪些21世紀的重大問題是能夠在缺少中國,甚至反對中國的情況下得以解決的。習近平反過來不厭其煩地強調,和平以及和睦的周邊環境對於中國來說有多重要。如果真的是這樣,中國這個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就應該更多的認可國際準則,並更加努力的給予遵守。到目前為止,北京把一些不舒服的國際事務都推給了別人,自己則躲在莫斯科的避風面。也許北京現在已經意識到,更可靠的夥伴在西方。
作者:Matthias von Hein (馮海音) 編譯:任琛
責編:張筠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