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合作也要批評」
2013年7月24日(德國之聲中文網)當代中國的一大特點是,對內,政治嚴控,經濟上強調自由;對外,在政治上示強的同時,主張全球貿易自由。西方的典型做法:少批評,多合作。7月24日一期的《新蘇黎世報》發表一篇署名文章對此提出批評。文章以瑞士和中國不久前簽署雙邊自貿協定為契機指出,中國迄今在全球領舞,原因就在於它代表著一個有利可圖的、迅速擴展的巨大市場。文章接著以前西德推行「東方政策」,最終實現兩德統一為例,從歷史角度提醒西方世界在對華關係上,不妨同時強調民主等普世價值:
「東德早已成為歷史。民主法治的統一德國在歐洲深深紮下了根。這樣的情況是否也適用於中國?期待經濟交融和反復的引用人權憲章早晚也會在中國導致更多的政治和社會自由,這種希望固然崇高,不過中國不是民主德國,也不是當年無以為繼的蘇聯,而是一個對全球都起著牽一發而動全身作用的高效運作的大國,即使這個國家內部存在巨大的社會和政治緊張關係。即便是弱勢的經濟增長,它之於北京政權的意義,不僅在於鞏固權力和保障分享,而且也在於防止出現不合人意的社會發展。在任何一個明智的民主主義者的眼裡,這都是不正常的。但是,對現在的大多數中國人來說,物質上的幸福似乎要比擁有個人發言權更重要,……
「然而,如果因此就決定放棄個人價值,這是錯誤的。作為民主主義者,誰如果同身著制服或軍裝的北京掌權者打交道,即使僅僅是出於對天安門大屠殺事件的犧牲者們表示尊敬,也該知道如何同那個國家鎮壓機器保持距離。……瑞士應該在全球舞台上比從前更堅定地捍衛自己的利益。這包括,在有法律保障和價格合理的前提下,同中國這個強國開展貿易。不過,這麼做並不意味著就得放棄做另一件事情,那就是:不論北京的掌權者在哪裡剝奪本國公民的政治自由、違反普世人權,都頑強地對之提出批評。誰若想尋求經濟交融,誰就必須承受坦率的聲音。很可能,中國不願意理解這一點。不過,新一代精英們倒十分精通在市場上發出坦率的聲音。不論存在著多大程度的不對稱關係,他們完全知道:任何有利可圖的生意都需要買賣雙方。」
增長底線
中國政府總理李克強近日關於中國經濟年增長率不得低於7%的表態繼續受到德語媒體的關注。7月24日一期的《商報》「經濟與政治欄目」上的一篇署名文章相信,北京政府無論如何都會採取措施,阻止年增長率過低:
「此前,李已經宣佈,儘管計劃對經濟實施瘦身戰略,也不會讓景氣下跌。……北京依然擁有足夠的手段,必要時再度助景氣一臂之力。中央政府迄今幾乎沒有負債,比如可以通過建設項目幫助就業市場;此外,消費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例還非常低,增加薪水、放寬消費者借貸也有助於刺激需求。
「相反,北京政府決不會容忍失業率增加。從保持權力的角度看,民眾的不滿情緒將是非常危險的。」
摘編:凝煉
責編:李魚
[摘編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