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邊的太陽升起 西邊的太陽快要下山了
2005年8月24日中國和印度的崛起,已經引起學者專家們的深層思考。他們不再是簡單地看東方的崛起,而是同時也看到了西方的整體淪落。最近,德國金融書籍出版社(FinanzBuch Verlag)推出了一盤名為「原料和亞洲大會」(Rohstoff & Asien-Konferenz)的DVD,集中了同名研討大會上專家們的論文。專家們從人口學、原材料、緊縮型繁榮等多角度分析了世界的大趨勢。
人口學角度:西方必然淪落 東方明顯佔優
荷蘭ANB-AMRO銀行的專家施台凡.昆策從人口學角度出發分析了東西方之間的大傾斜。
德國2000年時的人口結構曲線顯示了兩大人口群,即60至64歲之間的人口(於1935至1940年間出生)和30至44歲之間的人口(1955至1970年間出生)。後者也被稱為「嬰兒繁榮期人」(Babyboomer)。從1970年左右開始,德國出生率滑到了再生產水準之下,從那以來再也沒有得到過「康復」。
這將導致:大約從2015年開始,德國經濟將陷入長達15至20年的危機期。隨著嬰兒繁榮期人進入退休年齡,社會保障體系將陷入資金危機。直到2030至2035年時,情況才能獲得緩解。
從勞動力的角度看,情況也類似。今後幾年情況還是不錯的,勞動力將分兩撥增加,到2010年時達到高峰。但在那之後,勞動力潛力將急劇下降。直到2030年才能喘過氣來,2040年才達到一個中等水準。
昆策先生把今後的趨勢歸納為:人口上的淪落是事實,是無法躲避的;政治家面對這樣大規模的趨勢將無計可施,找不到解決辦法;經濟增長的力度將失去;將出現一個負值的財產價值發展,一場持續的財政危機;由於投資行動減少,生產率也將下降;在這種情況下,沒有能力吸引大批高教育水準的人才進來;今天的德國東部就是明天的全德。
這場人口結構導致的持續經濟危機將涉及所有西方發達國家,即所謂的經合組織成員國。只有美國和瑞典等個別國家情況好一些。美國之所以能夠好一些,是因為流往那裡的移民大軍生育率較高。但好得也有限。德國之聲不久前報導過,美國金融專家西格爾甚至指出,在2、3年內,約8000萬之眾的「嬰兒高峰期人」進入退休年齡,就將給美國帶來嚴重的倒退。而美國需要的移民數量遠遠超出現實可能性。
但是,昆策認為,至少目前西方發達國家還處在一個所謂的人口學「糖罐」裡,也就是說,目前還有足夠的勞動力來養活退休的一代。但是,他指出,這個「糖罐」裡的東西很快就會被勺子舀完,象過去20年裡積極地影響了經濟發展的勞動力大軍今後將不再出現。
一旦「糖罐」挖空,將會出現什麼,現在誰也無法預言,因為這麼大規模的人口經濟危機是沒有先例的。但大多數人口學家眼裡的西方未來幾乎是一片漆黑。
但是除日本以外的亞洲,情況完全相反。昆策認為,現在看到的中國人口社會曲線跟德國很相似,但卻有著30年的時間差。他的理論是,中國的第一次生育高峰出現在1965至1975年間(其實真正的高峰應該在上世紀50年代),第二次在1985至1990年間。於是,中國的「嬰兒高峰期人」進入做生意年齡時,適逢中國經濟奇跡時代。
而這是跟德國有很大差別的。德國「嬰兒高峰期人」進入勞動市場的時候,適逢的是80年代的經濟危機,其後果是爆炸性的失業和生育率的劇跌。「適逢」的時代不同,中國的「嬰兒高峰期人」將比德國的幸福得多。而且,在這種「幸福」的情況下,第二輪生育高峰出生者將引發第三輪生育高峰。
昆策的結論是:人口學的情況將給亞洲繁榮帶來長期存在的最佳條件,而同時給西方工業國帶來同樣是長期存在的經濟危機。
美國崛起和中國崛起兩個時代的緊縮型繁榮
香港Faber公司的馬克.法伯爾(Marc Faber)的論文在研討會上引起了轟動。
法伯爾認為,隨著蘇聯東歐陣營的解體和中國、印度的經濟開放,兩大經濟方略從地球上消失了:其一是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其二是印度的進口補貼經濟。近30億人(13億中國人,10億印度人,0.5億俄羅斯人和東歐人)在過去15年裡全新陣容地進入了全球經濟,展開他們自己的經濟行為,把全球市場攪得天翻地覆。
中國之進入世界經濟把工業產品價格打到了地窖裡去,而印度毀了服務的價格,與此同時,原材料價格猛漲。這個趨勢將在今後幾十年裡繼續下去。
西方被夾在一個價格老虎鉗裡。一方面,中國和印度的商品大大降低西方工業國的利潤率,另一方面,上漲的原材料價格把剩餘利潤再刮一遍。工業界不得不把老虎鉗壓力轉嫁給員工們,降低他們的實際薪水收入。本來,通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強制推行的供貨者競爭,應該能夠穩定全球的貿易利潤率,保障西方康采恩們的生存。然而,亞洲的繁榮把經濟緊縮輸入了西方工業國,從內部削弱了這些國家。
法伯爾發現,現在世界的經濟大局跟當年美國崛起時頗有相似之處。美國在內戰結束後崛起,使世界農產品價格一落千丈,把歐洲農業逼入一個長期持續的危機之中。技術革命的產物-蒸汽輪、火車、運河等使美國可以輕鬆地把生產成本低得多的農產品運到歐洲和美國國內市場。
農產品市場上的價格革命導致全球性的、長時間的經濟緊縮,對美國來說是經濟繁榮,對歐洲來說是持續危機。美國工業產品得益於廉價美國農產品,美國的薪水得以大大低於歐洲。然而,在19世紀下半葉美國人名義薪水下降的同時,實際薪水在增加,美國人購買力攀升,美國國內市場在價格全面下降的基礎上全面繁榮。
歐洲傳統工業國拿美國的價格優勢沒有辦法。英國因此而失去了世界市場上的領導地位。而美國經歷了一場慧星般耀眼高速的經濟和政治昇華。西方世界這個緊縮經濟一直持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直到戰後的新經濟秩序才結果了它。20世紀上半葉,嚴重的經濟緊縮和企業與國家的債台高築成了歐洲經濟的主要特點。
法伯爾指出,同樣的過程正在今天發生,只不過在更高的水準上和角色的重新分配中。取代了當時美國的角色的是今天的中國和印度;當時歐洲的角色由今天的整個西方工業陣營集體扮演;今天仍居霸主地位的美國不可阻擋地走上了當年英國沒落的道路。
從90年代末的亞洲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經濟的流向非常明朗:美國在變窮,財富在亞洲堆積;中國的儲蓄率高居世界之首,美國的儲蓄率是負數;亞洲成了全球投資的中心,美國當上了消費和負債世界冠軍。
中國數以百萬千萬計的農村人口湧向城市,他們需要居住面積,中國的房地產業空前繁榮;隨著購買力的增長,對工業品和食品的需求激增。手機用戶從1999年的1500萬增加到了2004年的2.5億;摩托車車主從1200萬增至9000萬;與此同時,價格在下跌,汽車價格從3萬美元跌至3千。法伯爾指出:中國的繁榮早已不再是單純的出口型繁榮,而是受到增長的國內市場的強勁穩定支持。
法伯爾認為:中國的繁榮是緊縮型的繁榮。看不到真正的通貨膨脹趨勢,薪水保持穩定,在有些領域薪水甚至在下降。原因是:勞動力的市場供應大於市場需求。
美國經濟在吃著自己的肉 中國經濟在吃著美國的肉
遠遠看去,美國經濟在強勁地增長著。然而這種增長發生在一種極壞的基礎上:美國從上到下全國全民負債生存。2000年以來,美國的實際利率扣除通貨膨脹因素後是負數,它把美國的房地產債務和房地產泡沫價格推向高峰,滋養了消費。由於利息下降,房價上漲,房主可以把所擁有房產的抵押債務加高,把錢從房地產裡抽出來,用於消費。
美國消費與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上升到了超紀錄的高度,全國都在債務中生存。1987年時,美國是最後一次擁有積極的國際財產狀況,從那以後一路往下走。今天,外國人在美國擁有約9兆美元的財產,而美國人在國外只擁有6兆美元的財產,裂口達3兆,相當於美國國民生產總值的30%。財產比每年惡化約6%。
美國整個生活在泡沫上,消耗著它的本體。以債務為參照值的增長效率在下降。50年代時,1美元債務還相當於1美元的國民生產總值,而今天每增加1美元債務,國民生產總值只相對增長0.20美元。法伯爾認為,美國經濟正在向南美,向阿根廷的財政模式發展。
美國的生存已經完全依賴於國際負債和歐亞產品的進口。中國毫不憐香惜玉地利用了美國的負債政策,中國保持自己的低匯率,從而迫使其它亞洲貨幣保持低匯率,因為否則其它亞洲國家將在與中國的競爭中處於更不利的地位。然而,法伯爾認為,不能指責中國的行為不公平。中國的外貿總體上是平衡的,對美國的貿易出超與其跟亞洲鄰國和石油輸出國貿易中的赤字基本相抵。
法伯爾認為,中國貨幣升值對世界大局不會有大的影響。即使中國貨幣升值百分之百,中國的競爭優勢仍然改變不了,因為中國的實際生產優勢實在是太大了。
中國是美國消費的主要出資方。為什麼中國人要「扶持」美國,中國從中能贏得什麼?答覆是:能贏得一切。中國能贏得技術、科研設備,生產地和人均收入的提高。「資助」美國消費是中國崛起的小小代價。即使中國擁有的美元儲備完全失去價值,對中國來說也是能夠克服的困難。因為中國擁有大量的物質價值:設備。
在法伯爾眼裡,美國跟中國之間的差距今天已經很小了。從統計數據上看,美國現在的國民生產總值為11兆美元,而中國只有1.2兆,但刨除匯率扭曲和實際購買力扭曲兩大因素後,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今天已經相當於美國的60%。在有些領域,中國已經超過美國。中國的水泥生產相當於美國的5倍,2.6億噸的鋼產量相當於美國和日本產量的總和。目前,亞洲地區的工業產值已經比美國高50%。
原料緊缺是東西方間的巨大政治禍源
隨著生產的上升,原料的消耗也在增加。中國的石油消耗每年增加10-15%,自己的產量早已不夠。美國在其工業化過程中,油耗從1900年的人均1桶增長到了1970年的人均28桶。日本從1950年的人均1桶增長到1970年的人均17桶,韓國從1965年的人均1桶增長到1990年的人均17桶。中國現在的人均油耗為1.7桶左右,印度更是只有0.7桶。如果說,石油消耗是工業化的參照之一,前景可以說非常可怕。現在整個亞洲的石油消耗只有每天約2000萬桶。用不了很久,亞洲的油耗就會佔到世界的一半,即4000萬桶。
現在全世界的石油生產停留在每天8000萬桶的水準上,似乎已經達到了世界石油生產的極限。14個日產量超過50萬桶的油田佔了世界石油生產的一半。其中最大的那個,沙烏地阿拉伯的加瓦尔油田已經露出衰竭之象,日產量已從500萬噸下降到了470萬。同時,產油國自己的耗油也在增加中,印尼於2004年首次成為純石油輸入國,實際上已不再屬於石油輸出國之列。
其它原料面臨同樣的問題。除了糧食,中國還大規模出口銅、鋼和各種稀有金屬。中國本身的市場需求和產量很大程度上還是政府可以操縱的。中國幾乎可以任意地操縱世界市場上這些原料的價格。法伯爾指出,從來沒有一個國家擁有中國對世界市場這麼大的影響力。可以預計,世界原材料價格還將上漲。
原料歷來是影響世界政治的重大因素。按法伯爾的觀點,日本當時之所以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就是因為美國制止了印尼對日本的石油輸出。隨著世界能源、原料的緊張化,戰爭的危險也將變大。
是西方沒落導致東方崛起還是東方崛起導致西方沒落
這個研討會提出的核心問題是:什麼是因,什麼是果?是亞洲的繁榮導致了西方的淪落,還是西方的淪落導致了亞洲的繁榮?或者是兩個趨勢互為因果相互促進?
美國和歐洲在與會者眼裡簡直就是行將就木的了。當然,他們不僅要當「預言家」,也想當一番「大夫」。他們指出,如果美國不改變其冒險的財政和經濟政策,只能促進自己的淪落,加速把大好霸權拱手送給中國人。歐洲也一樣,在人口模式和亞洲繁榮的雙重夾擊下,不改革便無法生存。
太陽在東方落下在西方升起的過程一度持續了三、四百年。現在輪到東盛西衰了。等到下一輪東方落下西方升起恐怕還得等三、四百年。誰知道呢,也許那時候太陽從南邊升起也說不定。
當然,與會專家們有點誇大其辭了。至少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天上將並存兩個太陽。(平心)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
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