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柴契爾曾對德國和歐洲充滿擔憂

2013年4月10日

瑪格麗特‧柴契爾不僅改變了英國。她對歐洲和德國統一的態度也對倫敦與柏林和布魯塞爾的關係產生持久的影響。

https://p.dw.com/p/18D4z
ARCHIV - Die ehemalige britische Premierministerin Margaret Thatcher am 6.10.1999 auf dem Jahreskongress der konservativen Partei in Blackpool. Der Falkland-Krieg zwischen Argentinien und Großbritannien war auch der Konflikt zweier schillernder Staatsleute: Die für ihre Unnachgiebigkeit berühmt gewordene Premierministerin Margaret Thatcher und Argentiniens Junta-Chef Galtieri. (zu Themenpaket Falkland) +++(c) dpa - Bildfunk+++
前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逝世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德國之聲中文網)1989年,幾十年的冷戰結束,鐵幕落下,德國的統一幾乎是在一夜之間被列入政治議程。在4個戰勝國面前,德國人突然感覺自己處在一個他們迄今還不習慣的位置上。

德英問題專家,前《世界報》駐倫敦記者海因茨‧舒爾特(Heinz Schulte)說,"在德國,人們已有一種定向思維,認為英國和法國支持自己的統一大業,當離統一還十分遙遠的時候,他們也的確是這樣做的。"

隨著柏林牆的倒塌,情況突然發生變化。昔日戰勝國中的兩個,出於完全不同的原因,贊成德國統一。其中之一的蘇聯是因為已經無法維系長期以來它在中歐和東歐的勢力範圍;而美國則是為了在爭取蘇聯退出中歐和東歐後立即佔據優勢。

舒爾特說,"剩下的是英國和法國。他們至少表示出懷疑,甚至反對的態度。柴契爾(Margaret Thatcher)首相和密特朗(Francois Mitterand)總統,他們沒有為德國統一做出太大貢獻,這是必須承認的事實。" " 柴契爾曾試圖阻止歷史潮流,因此必然失敗。"

22nd April 1983: British prime minister Margaret Thatcher and her German counterpart, Helmut Kohl, at a press conference at Number 12 Downing Street, London. (Photo by Keystone/Getty Images)
柴契爾曾對德國統一充滿憂慮圖片來源: Keystone/Getty Images

統一被視為安全風險

在柏林牆倒塌的兩個月前,鐵娘子柴契爾夫人在與戈爾巴喬夫進行的一次秘密會晤中發出警告,德國實現統一將"導致戰後的邊界發生變化。這是我們所不能允許的,因為這樣一來會破壞整個國際穩定,給我們的安全帶來危險。"

因德國贊成實行共同的歐洲貨幣,巴黎政府因此改變了態度。但是柴契爾仍斷然拒絕。她之所以對德國統一懷有疑慮,主要是出於英國歷來對歐洲大陸力量平衡的擔憂,尤其是擔心德國成為強大的國家。

英國政治學家格雷斯(Anthony Glees)對德國之聲記者說:"這也有其家庭原因。在她還是牛津大學的學生之前,她的家人收留了兩個來自維也納的年輕猶太女孩。""其中的一個女孩成為柴契爾夫人的終身好友。而她們所講述的1938年的維也納和納粹佔領這個國家的情況,令柴契爾夫人終身難忘。"

October 1986: British Conservative Prime Minister, Margaret Thatcher, addresses the party conference. (Photo by Keystone/Getty Images)
圖片來源: Keystone/Getty Images

格雷斯認為,柴契爾夫人對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以及如今在德國執政的是另一些人的事實,從來沒有真正地理解。她總是認為這個國家太大,太強大。一個分裂的德國帶來的危險總是低於一個太強勢的德國。

對歐洲說三個"不"字

談到柴契爾夫人對歐洲的重要影響,那麼這位女首相對歐洲一體化的態度則是第二個重要話題。雖然她在德國統一問題上最後不得不妥協,但她對歐洲一體化的強硬態度使她最終保持了鐵娘子的聲譽。

1990年,柴契爾在英國下院發表了如下講話。她說:"歐盟委員會主席雅克‧德洛爾說,他希望歐洲議會成為歐盟的一個民主機構,歐盟委員會成為一個行政委員會,部長理事會則作為參議院。這樣是不行的,不行的,不行的。"由於她對加強歐洲一體化說不,最終導致了其政治生涯的結束,被迫辭去保守黨領袖和首相職務。鑑於柴契爾逝世在英國引發的一場政治討論,舒爾特認為:"柴契爾夫人絕不會像現任首相戴維‧卡梅倫(David Cameron )那樣在英國是否留在歐盟的問題上舉行全民公決。她是一個非常難對付的談話夥伴,但是她一向主張英國留在歐盟內。"舒爾特說,"她永遠不會讓別人牽著鼻子走,不會像她的保守黨那樣,任憑主張英國退出歐盟的獨立黨來指手畫腳。"

沒有遠見

舒爾特認為,柴契爾夫人所缺乏的是對歐洲未來的遠見卓識。如今,歐盟雖然存在種種問題, 但它已經成為美國最重要的夥伴,特別是考慮到正在崛起的中國因素,這一點尤其重要。現在它在全球的重量遠遠超越了傳統的貿易或共同防禦問題,其結果是整個跨大西洋關係重點轉移,不再以華盛頓和倫敦之間的良好關係為中心。

David Cameron und Margaret Thatcher in der Downing Street
柴契爾夫人與現任首相卡梅倫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photoshot

舒爾特說,"這種良好關係一直存在,但同時華盛頓同柏林以及坎培拉與太平洋國家之間也建立了聯繫。

柴契爾夫人將作為歐洲發展以及德國統一道路上的核心人物之永遠留在人們的記憶之中。但是她對歐洲和德國有太多的後顧之憂,缺少的是展望歐洲一體化前景的遠大目光。

舒爾特說:"卡梅倫肯定認為自己也和柴契爾夫人完全相像, 客觀上是否如此我表示懷疑。"舒爾特強調: "柴契爾夫人是一位傑出的人物, 對她的評判必須考慮到她那個時代的環境和背景。"

作者:Andreas Illmer 編譯:李京慧

責編:李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