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評級機構可能流產
2012年4月16日(德國之聲中文網)這一想法是如此的誘人,因為終於將有一個歐洲的信用評級機構來抗衡標準普爾、惠譽國際和穆迪,打破它們的寡頭地位。這三家機構搶佔了95%的信用評級業務。
對一些人來說,這三家公司全然就是股市的化身。它們也被認為對金融危機的爆發負有責任,因為正是它們給後來成為廢紙並將全球各地銀行推向崩潰的房地產抵押權證作出了最高評級。
凶手抑或只是壞消息的傳遞者?
在歐元危機中,惠譽國際等評級機構在歐洲遭到憎恨。它們降低了一系列歐元國家的信用評級,而且幾乎總是在政界認為自己終於通過危機管理手段讓金融市場恢復平靜之時。被降級的國家大多數必須掏更多的腰包,投資者的目光也變得更加挑剔。
信用評級機構在德國的尖銳批評者、不來梅大學的魯道夫‧希克爾(Rudolf Hickel)先前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表示,"信用評級機構就像是火上澆油"。政治家甚至懷疑這是一場針對歐洲統一貨幣的陰謀。而標普在這部驚險片裡扮演了美國金融工業幫兇的角色。
誘人的想法
咨詢公司羅蘭貝格的合夥人馬庫斯‧克拉爾(Markus Krall)有關建立歐洲信用評級機構的想法去年夏天在政界受到歡迎因此不難理解。這樣的機構應該具有獨立性,也不受政治左右。因此,卡拉爾從一開始就拒絕稅款支持,而是認為應該讓金融界出資。
該機構原計劃在今年第二季度成立,資金為3億,到2013年底作出首次信用評級。等業務開展起來後,受審查的公司就不再是付錢的客戶,而是想要信用評級的投資者。利益衝突將由此得到解決。
來自錯誤地方的支持?
當克拉爾籌集資金之時,歐盟急忙提供幫助。去年秋天,歐盟內部市場委員米歇爾‧巴尼爾(Michel Barnier)宣佈對信用評級行業進行改革。輪作模式將迫使企業不能再只讓美國評級公司評級。尤其是德國工業反對這一改革,而它們多年來一直抱怨穆迪等評級機構的做法太從美國人的角度出發。歐盟金融監管機構歐洲證券及市場管理局(ESMA)和歐洲央行也拒絕了巴尼爾的計劃。
平時批評美國評級機構的經濟學家也對歐洲評級機構提出了原則性質疑。漢堡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托馬斯‧施陶布哈爾(Thomas Straubhaar)在先前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就表示,一個歐洲的評級公司也不會對希臘局勢作出另外的評估。在今年初科隆大學的一次活動上,前德意志聯邦銀行行長韋伯(Axel Weber)表示,他認為這樣的一個評級機構不會有很多意義。他說,歐洲的危機不是美國評級機構引起的,這是政治的失敗。
政界丟臉
如果相信《德國金融時報》的一篇報導,那麼,成立一個歐洲評級機構的夢想如今已經破滅。該報稱,馬庫斯‧卡拉爾沒有籌集到3億歐元資金。主要是德國大銀行不支持這樣的想法。
該計劃的失敗對歐洲政治家將是件丟臉的事,因為他們青睞羅蘭貝格咨詢公司的這一模式,並且沒有替代方案。不過,在債務危機中,這已不是政界第一次蒙羞。
作者:張丹紅 編譯:樂然
責編: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