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中國眾生相」呼籲建立文革紀念館
2007年11月20日徐唯辛花費兩年的時間創作全部63幅作品。他選取文革10年歷史間最具代表性的63位人物。採用黑白色調繪制他們的肖像。徐唯辛在接受德國《世界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他最初的創作靈感來源於德國對歷史的反思:「它喚醒我去思考一個問題:我們應該如何對待我們的歷史?2000年以來我一直對這個問題進行思考。」
徐唯辛的這組「歷史中國眾生相」都是2.5米x2米尺寸巨大的布面油畫,每一幅油畫下面被加注一條簡短的人物生平介紹。「這不是63幅單一作品,而是63幅油畫組成一部作品。」徐唯辛解釋說。正像展覽前言所描述的那樣:這個繪畫肖像系列具有雙重的紀念性:它既是個人自傳性的,也是集體記憶式的;既是私生活性質的,也是國家的宏大政治性的;既是一般性的留存式的,也是具有批判意味的反思性的。 這批作品不僅僅是對歷史的緬懷,更是對歷史的追問。
一些參觀者表示,看到這些巨幅油畫的一瞬間會產生一種被擊中的感覺。卡夫卡作品集的翻譯71歲的葉廷芳老先生表示參觀的時候被深深地觸動了。他說:「正常人在一個癲狂的年代也變得不正常了。」中國文化界一些評論人士認為,「歷史中國眾生相」畫展對參觀者來說就是一座文革紀念館。展覽組織者表示,文革的獨特紀念性「在於它對人的瘋狂鍛造,它對人命運的強制性改寫,它對人的絕對主宰」。油畫上的人物都被當時的時代所駕馭,並通常以悲劇的面貌呈現。但是當照片變成了巨幅繪畫,「作為自我記憶的紀念性就沖淡了,它們逃脫了照片賦予給照片主人的自我記憶功能,而帶有一種集體性質的反思性紀念」。
中國已故作家巴金生前一直呼籲建立一座文革紀念館,但是這一建議至今仍未被官方采納。中國目前以廣告、繪畫、先鋒藝術等多種形式對文革的描述多少都帶有戲謔諷刺的味道,以嚴肅科學的精神對文革進行反思的尚且沒有。
中央美院評論家殷雙喜表示,中國不能再繼續看起來好像這段歷史在這個民族身上從來沒發生過一樣。他認為,對歷史進行重新認識和評價的時刻到來了。
《歷史中國眾生相:1966--1976》畫展至12月2日展出結束,目前同時舉行的還有表現文革後中國現代主義藝術運動的《原點—「星星畫會」回顧展》。
《歷史中國眾生相:1966--1976》系列肖像名單:
巴金、包泡、卞仲耘、王晶堯(夫婦)、柴梅塵、周西蒙(母子)、陳寅恪、陳永貴、陳耀文、董浩、顧准、郭世英、馮友蘭、胡風、華國鋒、黃帥、浩然、翦伯贊、江青、金桂榮、金桂霞(姐妹)、金訓華、康生、老舍、李劫夫、李振盛、梁漱溟、梁思成、林彪、林風眠、劉長瑜、劉敦、劉亮(父子)、劉少奇、劉嘯清、呂立新、駱明、毛澤東、蒙飛、聶元梓、彭德懷、上官雲珠、沈莉莉、水天光、田家英、涂集中、王鳳儀、王洪文、王進喜、王凱、喬曉紅(夫婦)、王仁義、翁德國、吳晗、姚文元、楊麗坤、於向珍、遇羅克、張春橋、張圭顯、張天琚、張志新、周恩來
德國之聲記者在報導過程中曾連線北京今日美術館館長。
德國之聲版權所有
轉載或引用請標明出處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