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澤林視點:世界屋脊上的緊張對峙

2020年7月5日

喜馬拉雅山麓的邊境衝突不僅影響到中印關係。專欄作者澤林認為,中印交惡也讓建立世界最大自由貿易區的努力更加艱難,但這並不是不可能的事。

https://p.dw.com/p/3eknn
Indien Himalaya Ladakh Besuch von Narendra Modi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M. Swarup

(德國之聲中文網)喜馬拉雅山脈西段爭議邊界地區6月中旬發生中國和印度士兵之間的肢體衝突,至少造成(印方稱)20名印度士兵喪生後,德裡和北京明智地決定,將軍隊從這一熱點地區撤離。

但清楚的是,這只是暫時的動作。雙方都不願讓步。北京稱,印度軍隊進入了中國領土,並"挑釁和攻擊"中國士兵。德裡則堅稱,中國士兵早在5月就在事發地點以西的拉達克(Ladakh)地區擅自越過了實際控制線。中國不願證實中方的傷亡損失數字。

未確定的邊界線

中印間有3500公里的邊界,其中尚未確定的部分自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以來,一再成為矛盾衝突的導火索。當年中國雖贏得了戰爭,但並未佔據更多的領土。對這兩個亞洲大國來說,這不僅是個原則問題,而且關係到對資源,尤其是水的戰略控制。在這一地區裡,有重要的冰川。

Satelliten-Aufnahme umstrittene Grenze China Indien
圖片來源: AFP/Maxar Technologies

1996年,德裡和北京達成共識,在爭議邊境地區不再使用真槍實彈的武器。這表明,兩個核大國無意讓局勢激化。這也是此次兩國士兵使用棍棒、石頭和拳腳相加的原因。但必須指出的是,中印在過去幾周裡都向這一地區增派的兵力。

這是自1975年以來,首次有人在中印邊境衝突中喪生,這是一個悲劇性的事實,也是一個倒退。儘管如此,目前開戰的可能性不大:雙方再次舉行兩星級將領的會談。中國西部戰區指揮部發言人張水利表示,應該"回到對話會談解決分歧的正確軌道上來"。

衝突的經濟後果

印度作為軍事、經濟和政治上處於弱勢的一方,已經祭出了經濟制裁的手段:包括抖音和微信在內的59個中國手機應用App被禁止,因為它們"危害印度的國家安全和主權"。德裡的旅店和餐館業主聯合會表示,其所屬3000家飯店餐館不再接待中國顧客。不過這其實只是言辭上的威脅,因為德裡的絕大多數飯店在新冠防疫措施下本來就沒有營業。在印度手機市場佔據30%市場份額的中國手機製造商小米稱,衝突迄今並未對銷售業績造成影響。

Frank Sieren *PROVISORISCH*
專欄作者澤林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M. Tirl

根本的問題是,印度在經濟上越來越陷於被動,而中國經濟的影響力在增加。印度對中國的貿易逆差去年達480億美元。在"一帶一路"的框架下,北京與印度的鄰國--無論是友邦還是敵人--的經濟合作越來越緊密。印度最敵視的對手巴基斯坦尤其得益於中國的投資,包括軍隊建設方面。

新冠危機可能使印度對中國的依賴性繼續擴大,因為中國比印度更快地從疫情後果中得以恢復。中國經濟預計還會有小小的增長,而印度則可能迎來40年來的首次經濟衰退。整體看,印度在基礎設施、教育、醫療衞生和國際競爭力方面仍落後於中國。以購買力衡量,中國的經濟規模比印度大2.4倍。同時印度的人口每年增長1.1%,中國只增長0.5%,養活新增人口的負擔也在增加。

危及亞太自貿協定?

Thailand RCEP Gipfel in Bangkok
2019年11月曼谷亞太自貿峰會圖片來源: IANS

日本、越南、澳洲和其它國家現在呼籲,推遲亞太自貿協定(RCEP)的談判。這將是世界最大的自由貿易協定。成員國日本、韓國、澳洲、新西蘭以及東協10個國家印尼、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越南、緬甸、汶萊,寮國、柬埔寨和新加坡已經通中國達成一致。只有德裡和北京之間還有未澄清的問題。

印度擔心,如果關稅大幅降低,中國產品會泛濫印度市場。而其它亞洲夥伴國家則擔心,一個沒有印度的參與簽署亞太自貿協定(RCEP)裡,中國的地位會太強大。即使沒有印度,全球GDP的近三分之一--17兆美元都是在亞太自由貿易區內產生的,這一規模超過其它所有自貿區,包括歐盟。

"成為RCEP的一部分符合印度的利益,將推動整個地區的繁榮。我們將繼續致力於印度的回歸",日本政府代表上周表示。一份15個亞太自貿協定成員國的聯合聲明稱:"我們希望強調,RCEP對印度敞開大門"。德裡面對巨大壓力。

令人欣慰的是,亞洲國家現在顯然有能力和意願自己解決矛盾。美國和歐盟在這一衝突中都不扮演調停人的角色。

 

本文作者20多年來生活在北京。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