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林視點:該妥協了
2019年8月29日(德國之聲中文網)香港的抗議活動已經超過兩個月而並無平息之勢。上周末,在又一次街頭衝突中警方首次開槍--幸好僅是對空鳴槍示警。一個孤身被暴力示威者包圍的警察,想以這種方式突圍。這並不是警察任意使用暴力的又一例,卻表明了當地形勢的緊張程度。
乍聽起來,香港示威者的訴求似乎並不是不可踰越的。他們要求港府收回抗議運動的導火索--備受爭議的《逃犯條例》,而不是像特首林鄭月娥所宣佈的那樣僅僅是擱置。示威者要求的對警察暴力的獨立調查,至少可以暫時平息一下民怨,而且調查尚需時日,也能為政府贏得一些與抗議運動對話的時間。至於在不久的未來香港能舉行自由選舉,抗議者對此早已不再抱幻想。他們中的大多數也清楚,如果香港與中國大陸的聯繫真的被"切斷",會引發極大的恐懼。因此只有一小部分激進分子主張香港獨立,多數人希望的是維持現狀。示威者希望保持司法獨立、新聞、言論和集會自由,這也是與港英政府共同制定的《基本法》所保障的權利。當然從長期看,示威者還要求港人直接選舉特首。這是香港歷史上從未有過的。而最重要的一點是,人們希望特首傾聽民眾的訴求。
拒不妥協
但看來香港特首林鄭月娥依然不準備做出妥協。"問題並非不回應訴求,而是不接受訴求",她周二在一場記者會上表示。而香港《南華早報》則寫道:"如果特首之前就重視了示威者的想法和感情,就不會出現這樣的火爆事態"。這也表明,香港仍然擁有新聞自由。林鄭月娥前一天與近20名抗議運動代表的會面並沒有帶來什麼成果。
林鄭的問題是,如果她徹底撤回逃犯條例的修訂計劃,就是間接承認,順從北京的意志是一個錯誤,而這個錯誤從一開始就是不合法理的。而對警方的獨立調查則會對北京一直強調的"犯罪分子"和"暴徒"說法提出質疑。因此,林鄭月娥寄希望於能拖到抗議運動自行平息。她希望示威者逐漸失去興趣,越來越多的香港人不願再忍受這個城市現在的非常狀態。但這樣的盤算可能會落空,因為只要大部分示威者還感覺到,這可能是扭轉局勢的最後機會,他們就不會放棄。此外,示威者還負載著國際輿論的期待壓力,後者已經把香港的抗議上升為自由世界與威權中國之間的一場較量。
中國官媒片面的宣傳也更使得香港示威者感到自己的訴求得不到認真對待。眼下的局勢讓人想起一場似乎無解家庭糾紛:在能夠重新心平氣和地對話之前,必須消除許多已經存在的惡意,收回那些在氣頭上拋出的指責。"香港即將成為一個警察國家",一則在30多份國際知名的日報上刊登的廣告這樣說,這當然是誇大的說法。
今非昔比
"沒有中國,香港就什麼都不是",一位讀者在官媒《中國日報》的網頁上這樣留言。這也是言過其實的說法。在1980年中國開放之際,香港早已是亞洲最成功的城市之一。很多大陸人不願承認,中國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要歸功於香港這塊前英國殖民地的法治保障,香港在至少20年間是西方通向中國的大門。但他們沒有忘記的是,香港人幾十年來對大陸有一種居高臨下的態度。
現在中國取得了成功,很多大陸人反而對在他們眼中不緊不慢卻愛挑剔的香港人傲慢起來。確實,香港在一些核心領域落伍了。一水之隔的深圳如今在創新方面已經領先香港。在15年前這還是難以想像的。不少中國人,尤其是那些不願費神在網路上翻牆閱讀國際媒體的人覺得,香港人有些得寸進尺,他們其實已經享有比大陸民眾更多的自由。這樣的誤解讓人想起,直到今日,東、西德人有時也還難以對話,因為他們無法設身處地去理解對方的立場。
消除偏見
眼下不少大陸人甚至支持向香港派兵。但走到這一步的可能性不大。北京還有對香港人施壓的其他手段。因為香港在經濟上依賴中國。經濟受到衝擊越大,比如沒有遊客來港,或大陸的網路銀行搶走了香港傳統銀行的生意,抗議者遇到的阻力就會越大。另一方面,他們的擔憂和害怕不會因壓力而消失。對北京來說,更有效的辦法可能是力圖重建人們對"一國兩制"原則的信任。如果考慮到台灣,更是這樣。
香港政府則必須找到辦法解決房價飆升、社會福利體系不健全、貧富差距、年輕人缺乏發展機遇等問題。香港並不缺錢,缺的是政治意願。
更重要的是,現在到了香港人和大陸人消除互相間偏見的時候。香港人應該正視中國南方經濟騰飛帶來的機遇,而大陸人則應看到,香港依然擁有一些對整個地區發展有助益的優勢。而其中一條便是法治。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