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牆外文摘:從霧霾到台海,換人還是換路線?

2016年12月25日

不解決基礎的政治問題,霧霾不可能得到根治。香港、台灣及中美關係,也都面臨不同角度的換人與換路線的問題。

https://p.dw.com/p/2Ur2s
Taiwan Skyline in Taipei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Bildagentur-online/Yay

(德國之聲中文網)台灣《上報》發表評論《霧霾讓"中國模式"崩塌》,作者李寧認為,當所有人為中國霧霾找各種原因分析或抵禦時,不該忘記中國式霧霾的關鍵主因,即一些學者們鼓吹盛世的"中國模式"。以拉動官員政績為目標的GDP論與全民健康福祉嚴重背道而馳,此前主要體現在貧富差距與安全感缺失,而今作為人類最基本的生存權,在霧霾面前也不得不面臨挑戰。不誇張說,霧霾的出現,恰恰表明了中國模式的崩塌與血淋淋代價,而對霧霾的戰爭,亦將推向對整個特色體制的追責與唾棄。

李寧說,中國霧霾背後的經濟賬,實則是政治問題,人們缺乏監督政府的權利與自由,甚至於對此稍微作出一些反對,都將面臨巨大的人身安全。歸根結底,霧霾只是中國模式的負作用表面化體現之一,更多的污染仍在繼續,比如毒食品、毒土地等也是觸目驚心。對政府毫無監督約束權的人們,不管是污染,還是腐敗,又或是拆遷、雷洋事件等,都應清楚知道,不解決基礎的政治問題,霧霾也好,其他也罷,都不可能得到根治。這樣的社會,除了逃離或明確反對,大概都是死路一條。

台灣在國際舞台斷交不斷希望?

香港《端傳媒》發表評論《不意外的斷交,淡定台北須看清的事》,作者王俊評指出,台灣當局對於可能發生的斷交潮,一直有心理準備──畢竟這是1949年出現兩個中國政府以來,雙方在外交戰場爭奪中國代表權的長期零和戲碼;而民進黨政府又不斷拒絕承認北京方面要求的"一個中國"原則。比較可以確定的是,此番聖多美斷交並不足以迫使蔡英文政府,在兩岸關係上朝北京希望的方向靠攏。畢竟斷交風早可預期,如果民進黨政府對此存在畏懼,一開始就會接受北京條件。

王俊評認為,台北在維持邦交國數目上,不必然會與北京陷入陣地戰。畢竟一般台灣民眾對於邦交國數目的重要性認知有限,反而對於"金錢外交"極為反感。只是邦交國越來越少,也勢必衝擊中華民國在國際舞台的聲援與生存,引發另一種憂慮。一個重要觀察點是梵蒂岡──這是台北目前在歐洲僅存的邦交國,儘管數十年來不斷傳出斷交的傳言,尤其去年新教宗方濟各上台以來更是甚囂塵上。由於梵蒂岡的象徵意義極為重大,斷交對台北的打擊,將會比其他邦交國的打擊更大,從而可能使兩岸外交戰進一步升級。

北京對香港換人不換路線?

香港《蘋果日報》發表評論《北京開始轉軚 西環堅持向左》,作者李平認為,從特首梁振英被棄選,到支聯會副主席蔡耀昌獲發回鄉證返廣州探友,北京發出了明確的轉軚訊號,但中聯辦官員王振民仍在貶斥《國際人權公約》、香港《人權法》,前特首董建華仍在反對有競爭的選舉,堅持走違背普世價值、香港民意的道路。

李平說,一邊是和風再吹,另一邊是霧霾籠罩。北京真的是換人不換路線嗎?是軟硬兼施的兩手策略,還是權貴集團的鬥爭未分勝負?從中共中央軍委前副主席徐才厚、中央政治局前常委周永康等落馬過程的反覆多變來看,習近平雖貴為中共領導核心,也不是言出如山,也不是想幾時讓誰下台誰就即時下台。因此,張曉明近期是否公開露面並不能證明他會否落馬,梁振英最後一次赴京述職再獲充份肯定,也不能證明中共的香港政策是否不變。

美國對中政策換人又換路線?

台灣《自由時報》發表社論《別了!歐巴馬軟弱的中國政策》,認為美國總統歐巴馬(台譯"歐巴馬"以不得罪北京為能事的中國政策,不僅表現在南海,對台灣亦然。據來自華府的報導,由於白宮國家安全顧問萊斯與副手羅茲聯手阻擋,歐巴馬任內對台灣軍售案最終束之高閣;兩人認為美中關係比較重要,"把台灣放角落,非必要不碰觸"。事實上,一如當年主導"八一七公報"惹惱雷根的海格‧萊斯也是季辛吉舊屬,以姑息中國為能事。

社論認為,儘管川普尚未就任,從他的談話主張及人事佈局來看,中國政策面臨翻轉已大勢所趨。川普告別歐巴馬軟弱的中國政策,應屬必然。台灣對於川普新局的到來,在樂觀的期待中,戒慎恐懼是必要的。台灣應爭取駐美代表處正名為台灣代表處,解除雙方官方高層交流限制,並以台灣為名,積極參與國際社會。

 

摘編:張平

[摘編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