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差求職難 中國破千萬畢業生有何選擇?
2022年6月2日(德國之聲中文網)左手拿著車票,右手拿手機拍下照片後,傳到社群平台,李艷娜在標題打下「應屆畢業生杭飄第一天」。畢業於中國河南一間藝術設計學院,主修視覺傳達設計系的李艷娜,因為在家鄉設計相關工作機會少,毅然決然離鄉背井,和朋友一同踏上杭州,展開「杭飄之旅」。
但因疫情讓這段求職旅程增添更多不確定性,更遑論中國當前經濟陷入低迷,都讓李艷娜尚未啟程就背負龐大壓力。因為跨省份移動,李艷娜得重複進行核酸檢測,確定健康碼為綠色才能在市區活動。此外,還得租屋找尋落腳處,這也讓時間成本和花費跟著提高。
抵達杭州後,李艷娜四處投遞履歷,累計達上百封,卻只有兩間公司邀請她面試。而在面試結束後,她對工作內容和開出的條件不甚滿意。李艷娜不禁問道,「雙薪6K、雙休、繳納社保這些要求高嗎?」
李艷娜把求職心路歷程發表在社群平台上,吸引不少應屆畢業生留言加油打氣,因為她正在經歷的是全中國上千萬名應屆畢業生的縮影。
畢業生破千萬
根據中國教育部統計,今年大學應屆畢業生將達1076萬人,比2021年多出167萬人,無論規模還是增幅都是歷史新高。
應屆畢業生包括了專科生、本科生,也涵蓋碩士生和博士生。中國《每日經濟新聞》分析,今年首度出現破千萬名應屆畢業生,主要是1999年政府提高普通高等學校錄取人數,也就是所謂的「擴招」。
眾多畢業生中,不少人選擇繼續讀研究所。根據中國招聘網站「前程無憂」發佈的《2022高校畢業生秋招行情》報告,超過半數的大學畢業生打算繼續考研究所,近3成的研究生會考慮攻讀博士學位,畢業後決定深造的人數呈上升趨勢。
扣除考研究所、參加公務員考試和考取事業單位的畢業生,剩下的人將進入勞動市場。但畢業人數創新高,讓原本就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情勢變得更險峻,更何況畢業生面臨的是中國經濟陷入衰退的情勢。
經濟走弱
中國國務院在5月25日召開「全國穩住經濟大盤電視電話會議」。李克強在會中表示,「3月份尤其是4月份以來,一些經濟指標明顯走低」,其中包含就業、工業生產、用電、貨運等指標。李克強稱,困難比2020年初受疫情嚴重衝擊時還大。
儘管高度傳播的奧密克戎(Omicron)病毒變種持續影響,當局採取動態清零政策控制疫情,帶來強烈副作用。身為中國金融中心同時也是工業製造重地的上海,因為封城工業生產陷入停擺。
疫情加上國際局勢變化等因素衝擊,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4月份城鎮失業率升至6.1%,16至24歲青年人口失業率更是高達18.2%。這些數據將重塑畢業生對於未來生活的想像。
不得不的選擇:「延畢」
「只能說就業永遠是上一年好,感覺大家也越來越『卷』(意指內部競爭激烈,導致個人努力與收益不成正比),可能跟我在北京有關。」一名北京理工大學的延畢生Echo(化名)告訴德國之聲,從理工科學生的角度來看,畢業生會為了規避風險,傾向選擇相對穩定的大企業。
Echo利用延畢來保留應屆畢業生的身份,主要是因為不少企業會保留名額給剛畢業的學生。另外,她表示「應屆生還有戶口優勢」,多數城市為引進入才,提出應屆生可直接落戶,而戶口牽涉到未來買房、子女教育等問題。
為了降低失業率,中國南方科技大學代理副校長金李接受中新網《中國新觀察》專訪,建議教育部應開放更多學生延畢。
金李談到,教育部應視疫情情況,適當延長今年校招時間,並允許有條件的高校採取更加靈活的學制,開放更多學生延期畢業並保留應屆生身份,「讓這些學生在學校多待上一兩年,繼續提升人力資本。」
另外,金李還建議國家應提供補助增加誘因,在不增加企業成本的前提下,為企業提供大量實習生,降低未來招收畢業生後再培訓的成本。
但並非所有人都希望延畢。在廣州一間大學就讀材料科學的陳同學就向德國之聲表示,「身邊有延畢的同學,但主要原因還是學業被迫延期,沒有主動延畢的。」
他認為,延畢不在選項當中,因為「以後趨勢只會越來越『卷』,延畢的話只會更難」。
赴海外進修
另一名主修國際商務的黃同學告訴德國之聲,與其延畢,目前考慮出國讀研究所,「但有好的機會也會考慮先就業後讀研,不會選擇延畢」。
至於,近年來海外留學生掀起回中國就業潮,也有可能衝擊中國國內應屆畢業生的就業。根據國家訊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統計,2021年回國就業學生首次超過百萬,達到104.9萬人,比去年同期增長35%。
中國求職招聘平台「智聯招聘」發佈的《2021中國海歸就業調查報告》報告指出,受疫情影響,海外留學生回國意願增強已成趨勢,83.1%的海歸認為在國內求職難度提高。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