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間諜瞄準德國技術
2015年5月13日(德國之聲中文網)德國訊息產業、電信和新媒體協會(BITKOM)公佈的一份最新調查顯示,平均每年由工業間諜造成的損失高達至少500億歐元。
調查訪問了1074家企業。其中半數的企業都表示,他們曾經淪為間諜和訊息盜竊的犧牲品。另外還有28%的受訪企業表示,他們懷疑自己也曾成為工業間諜活動的目標。最容易淪為間諜目標的是汽車工業、化工和醫藥行業,緊隨其後的為金融和保險業。
全球聯網讓間諜行為變得「易如反掌」。訊息竊取者已經無需破門而入,而是在滑鼠輕點之際就已經將情報竊取至手。對企業心懷不滿的員工可以將大量的企業訊息複製到自己的私人硬碟中,之後轉交給企業的競爭對手。
竊取訊息變得無邊無際
工業間諜引發的危害不斷增加,這也引起了德國憲法保衛局的警覺。去年憲法保衛局發行的一本小冊子在開篇部分寫道:「經濟間諜是在全球化的聯網時代切實不斷增長但在實踐中往往又被人忽視的危險。」
憲法保衛局特別提出要防範來自其它國家的情報和安全間諜。憲法保衛局指出,俄羅斯和中國的情報人員也可能受政府指使刺探經濟情報。
不過,西方國家同樣也利用情報部門刺探競爭對手的訊息。剛剛爆出的德國聯邦情報局幫助美國國安局進行竊聽的醜聞說明,「無法排除西方國家在戰略監聽的框架下也在未獲授權的情況下偷聽了敏感訊息的情況」。
一不留神就被盯上了
德國經濟界很容易成為間諜行動的目標。很多中小型公司因為在各自的領域擔任國際市場領頭羊的角色而也隨之變成間諜瞄準的目標。德國製造是先進工藝和良好品質的代名詞。竊取德國企業的技術訊息意味著可以更為快捷地仿製而且也可以大量節省自助研發的成本。
芬蘭網路安全專家徐波嫩(Mikko Hypponen)在接受德新社採訪時表示,一些國家為了竊取技術訊息還研發了專門的相關間諜工具,例如中國。他說,兩年前他們在一些3D動畫中發現被捆綁了一種流氓插件,這種插件不斷地將數據傳至中國,而這一插件卻只在中國以外的地區被發現。「所以我們認為這是中國政府操縱的一種間諜行動。」
談判策略遭洩密
被竊取的不僅是技術專業數據,市場營銷及談判策略也不例外。掌握了這些就可以在國際招標中知己知彼,佔得先機。
歐洲議會早在2001年就在一份報告中指出,美國布設了監聽全球的系統。美國國家安全局竊聽了空中巴士公司同沙烏地阿拉伯之間的談判交易,然後將這些訊息交給了麥克唐納-道格拉斯飛機製造商和波音公司。最終然後將這些訊息交給了麥克唐納-道格拉斯飛機製造商得到了價值60億美元的訂單。
現在德國企業也意識到這一問題。柏林數據安全問題專家狄剋夫(Marcel Dickow)說:「不過很多小公司並不太重視訊息安全。如果什麼都沒發生,那麼也就無法證實損失可能會有多大;但是一旦遭到駭客襲擊了,那麼這個跟頭可就是摔得結結實實的了。」
隨著雲技術和工業4.0聯網的普及與發展,工業間諜得手的機會也就越來越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