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維護文化遺產的艱難鬥爭

2010年8月19日

現代化的潮流席捲中國,歷史文化遺跡瀕臨滅絕,民間自發抵制現代化的狂熱、保護歷史文化遺跡的意識也在加強,抵制北京鐘鼓樓社區改造計劃即為一例。

https://p.dw.com/p/OrEz
圖片來源: AP

柏林出版的《每日鏡報》寫道:"著名的鐘鼓樓社區是北京最古老的地方之一,這個居民區經過幾百年的發展,狹窄的胡同兩邊是傳統的四合院,在這裡可以感受正宗的北京人生活、體會中國首都的悠久歷史。

"然而,這個歷史性的內城小區成了市政當局的眼中釘,因為它想把北京包裝成現代都市。對政府來說,這個地方太舊、太窮、太髒,所以,早前就宣佈要加以改造。(政府)打算在這裡建一個歷史主題公園,除了名勝外還設有購物街和停車場。為此,傳統的住宅必須讓位。"

《每日鏡報》指出,儘管大多數人感到無能為力,並非所有人都願意忍受這個有歷史意義的社區被拆除。作為非政府組織的"北京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在政府的改造計劃公佈後,即奔走呼籲,通過媒體報導引起關注,導致項目暫時被停止。該中心正在編寫一本白皮書,提出保護和發展鐘鼓樓社區的建議。

《每日鏡報》認為:"文物保護者還得向政府做許多說服工作,北京的改造迄今大都意味著完全拆除、重新建造。至於效果,看看'修繕'過的天安門廣場南端的前門大街就可以得知:打造得光彩奪目、整潔而沒有個性,就好像是電影佈景,一個人工的傳統城市文化版本,脫離了居民。只有遊客來來往往,在H & M購物或在星巴克喝咖啡。"

為利潤無視歷史遺產
《每日鏡報》接著寫道:"迄今為止,(同樣的)命運尚未突然降臨鐘鼓樓社區。保護這塊歷史北京的鬥爭還沒有失敗,然而首都的其它地方卻前景暗淡。近年來,3000個尚存的古老社區和胡同已被拆除了大約2/3,儘管其中很多老胡同被官方歸入具有保存價值之列。歷史學家多年來就嘆息胡同的消失,因為隨之消失的是一部分北京的文化認同和個性特徵。許多歷史建築成了房地產公司施展權力和滿足現代住房和辦公樓之需的犧牲品。"

該報指出:現代化的趨勢早就席捲了全中國,在建造過程中,"大部分城市對歷史建築幾乎毫不顧惜"。"'北京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工作人員張培(音譯)說,'為了追逐利潤,完全無視我們文化遺產的價值。'

"在繁榮的中國,目光是朝前看的。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也在發展,而一切古老的都被拆除。國家文物保護局局長單霽翔稱之為'保護歷史遺跡的災難'。恰恰是中小城市為了現代化而盲目地舍棄原本的城市形象。'許多世代相傳的傳統建築都被無所顧忌地毀掉了。'按照他的說法,保護中國文化遺產的鬥爭已經到了最危急的關頭。

《每日鏡報》最後寫道:儘管保護遺產的鬥爭在全國範圍內"似乎希望渺茫","對現代化狂熱的抵制至少在北京慢慢加強"。張培和她的同伴們在通過各種方式啟蒙人們珍惜歷史遺產,"希望鐘鼓樓社區能夠得以倖存,成為其它歷史遺跡的榜樣"。

編譯:林泉

責編:凝煉

(本文摘自或節譯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