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持久戰:越過「長城"
2010年1月9日2009年对于中國網路來說,可以說是一場"掃黃年"。"掃黃"之風從年初由中國國務院新闻辦、公安部、新聞出版總署等七部門聯合開展的"整治網路低俗之風專項行動",到年底掀起的一場力度空前的打擊網路和手機網站淫穢色情訊息整頓風暴,風刮不止。有中國網民戲謔地将之称為,網路整治之風"今兒刮、明兒刮、後兒還刮",平日掛三四級"微風",年底猛刮蔓延中國全境的"十級颱風"。
除了網路掃黃,中國還加強了對網路域名的管理控制。去年12月中旬,中國網路絡訊息中心(CNNIC)發布公告規定,無法提供企業營業執照或者組織機構代碼證的個人用戶將沒有資格進行域名註册。幾天之後,中國工業與訊息化部召開域名註册服務管理專項行動會議,傳出消息稱,中國除了不解析未備案域名外,還有一項規定是:境外註册的國際域名將不得用於中國業務。
從網路掃黃到限制個人申請域名,去年中國對網路整治的力度不可謂不大,範圍不可謂不廣。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與傳播系教授展江表示,中国官方對網路大規模整治的根本原因在於網路本身的強大:"這種強大是爆炸性的增長,本身預見平台訊息平台不是過去幾個,每天能夠提供多少內容,現在增長繁殖的速度極快。"
在中國部落格作者,"中文網志年會"組織者之一毛向輝(Isaac Mao)看來,中國官方行動往往都是出師有"名",但又常常醉翁之意不在酒。2009年官方實施的各種各樣的舉措,再加上媒體上的大規模宣傳攻勢,都是借用掃黃打非的名義,"但實際上最後的目的都是为了消除對網路上一些政治性的'威脅'":"這些政治性的'威脅'無須用好壞評論,很顯然可能和官方的方向不一致。所以更多的網站實際上被殃及。除了掃黃之中確實有黃色網站被掃掉,但是手段非常粗糙,連帶把網路域名,主機託管以及網民自己的小網站全部鏟除掉。"
毛向輝說,這些做法直接導致網路上的很多創新服務在沒有被陳述任何理由的情況下一瞬間被拔除。2009年11月開始的網路掃黃整治行動採取"一刀切"的監管措施。據《羊城晚報》報導,目前中國全國的網站數量約在300萬家以上。有業界人士預測,這場掃黃"颱風"過後,"被關停不可能再開的大概會有10萬家以上,而更大一部分會受無辜牽連影響了流量。"
過去的10年是中國網路飛速發展的10年。代表草根精神的網路公民社會逐漸形成。網路言論對中國社會以及輿論的影響已經不可忽視。從2003年的"孫志剛事件"到2007年的"華南虎事件",網民的積極參與在廢除一部法規,揭穿一個謊言中無不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官方卻也從來没有放松過對網路特別是對網路言論的控制。
1987年9月14日,北京計算機應用技術研究所在發出的中國第一封電子郵件中寫道:"Across the Great Wall,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過長城,我們能達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而這一越過長城的表述卻剛好極具諷刺意味地預言了20年後今天中國網民上網的特點。
去年12月,中國召開全國政法工作電視電話會議。會議中提出,近來"一些新媒體為有害訊息的傳播和不良輿論導向提供了平台","網路不僅是新技術、新媒體,也是新的意識形態陣地",加強對QQ群和微博的監控將是今後政法工作的重點之一。
中國部落格作者毛向輝曾对微博客在中國網路上的發展進行過調查研究,他預測,微部落格的力量可能在未來3年內會產生爆發過去7年間部落格積蓄的力量:"微部落格所產生的價值不是讓每個人在上面發牢騷,而是一種編織起來的網路力量,會瞬間推翻到主流媒體的言論。所以面對花100億的主流媒體,100萬每個人一分錢的用戶可能會產生過去想像不到的顛覆力量。我覺得這個是官方今天沒辦法預測到的,如果他們的思維邏輯追上了,就不會像現在這樣做。"
今年1月最新一期中共中央黨校主辦的《學習時報》登載標題為"'網路問政'的作用及其限度"的文章。文章在肯定"網路問政"對推動公民的政治參與,推進民主政治建設的積極作用的同時也強調說,"網路問政"是"制度救濟的一種渠道和形式",這是對"網路問政"的"基本的政治立場和政治定位"。文章稱,無論"網路問政"在社會生活中起到"顯示器、助推器或是加壓器"的作用,"都不能取代組織和制度等主要的政治運行方式"。
這篇文章還寫道,"不應將網路的作用任意誇大化,不易過多、過度地依賴'網路問政'而削弱組織和制度的力量"。文章認為"中國進入網路反腐時代"或是"離決策機構最近是網路"這樣的提法是對'網路問政'寄予過高的期待,"容易忽視各級組織和制度的作用"。
北京理工大學中國問題研究學者胡星斗分析說,"網路問政"的形式在西方國家較為少見,而在中國卻甚為盛行的原因是因為中國"網下問政"十分艱難:"老百姓的話語權、舉報權等等沒有辦法得到保障,現實中腐敗瀆職亂政情況十分嚴重。老百姓不能通過正常渠道,比如說選舉人大代表,對政府官員問責,或者通過媒體揭露,或者通過信訪舉報改善地方政治懲治腐敗。可惜現實中這些通道都不太暢通,甚至常常遭受打壓。在這樣一種嚴峻的形勢下,官民矛盾衝突中,網路問政才得以興起,這符合中國建立一個透明政府法制政府的需要,也符合普通公民參與政治改變自己處境的需要。"
胡星斗還表示,如果只是收緊網上,並不放鬆網下,也就是傳統媒體仍然無法保障公民話語權、參政權;如果人民代表制度的改革沒有相應的突破,人大也就不能成為公民參政議政問政的主要形式:"這種情況下,收緊網上無異於把老百姓言論通道都堵死,使中國社會變成高壓鍋,把所有氣門閥關閉,這個社會終究有爆炸的一天。"
有学者认為,中國官方對網路的發展實施極為嚴格的控制,這和官方一貫以來"維穩"的執政思維方式不無關係。內容和技術上的管制,迫使中國網路用戶不得不想出避開關鍵詞、"跳牆"等各種應對招數。中國部落格作者毛向輝說,雖然看起來官方在官民網路戰役中都獲得勝利,但是中國網路用戶開始用更創造性的方法和更大範圍的連接跟控制體系做鬥爭。他說,"如果官方慢慢意識到,這種力量沒辦法真正控制,可能會有一些主動的變化:"官方最後的手段就是拔網線,切斷網路。但是我覺得這個是致命的,每個人都拴在這條繩子上,拔網線的結果就是"同歸於盡",這沒有任何建設性意義。我覺得比較好的結果是,官方做到一定程度之後同民間形成非對話性的平衡。民間有自己的傳播渠道,官方的措施也照舊,但是大家都置若罔聞,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因為方法已經用光了,從域名到網路空間,到訪問國外網站的翻牆工具,這些該控制的已經控制到極點。我猜想所有的繩子都用完了,最後一根繩子就是斷網。斷網是關鍵點,如果不能斷,事情的希望還是很大的。"
作者:洪沙
責編:樂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