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的今與昔
川普成為了首位訪問哭牆的美國總統。耶路撒冷被視為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間緊張關係的一個重要像征。以下圖片紀錄了這個城市與巴以恩怨的今昔。
油山今日
登臨油山(也稱「橄欖山」),令人嘆為觀止的耶路撒冷老城便盡收眼底。該高地其實是聖殿山和老城東北、東南山丘帶的一部分。本圖上可清晰看到:城牆和伊斯蘭最古老的宗教建築— 金頂岩石寺(也稱「圓頂清真寺」)。因曾經生長橄欖樹,該山在其它語言中亦常被稱作「橄欖山」。
油山昔日
就在近50年前,還全然是另一幅圖景:城牆和岩石寺清晰可見,讓人猜想到,懾於1967年6月7日的這張圖也是從油山上拍攝的。一群士兵在「六日戰爭」中將油山當作了指揮部。
阿爾—阿克薩清真寺今日
位於耶路撒冷老城聖殿山的阿爾—阿克薩清真寺被視為僅次於麥加(Mekka)和麥地那(Medina)的猶太教第三大朝聖地。之於猶太人,聖殿山至為神聖,依聖經所傳,那裡曾建有第一神殿和第二神殿。由之,一再出現緊張和衝突。從1967年起,以色列負責安全事務;一個穆斯林基金會則負責民事及宗教事務。
阿爾—阿克薩清真寺昔日
阿克薩是該市最大的清真寺,其名意為「遙遠的聖地」,建成於8世紀初。清真寺四周,較小的宗教建築、花園和水井星羅棋布,在伊斯蘭裡有「高貴的聖物」之譽。寺中大祈禱廳由7排高大的廊柱支撐,可容納約4000名信徒。
大馬士革門今日
這個令人印象深刻的耶路撒冷城門矗立在基督徒區和阿拉伯人區的分界線上。進入該城門後,人們便置身於色彩斑斕、熙熙攘攘的阿拉伯市場裡的那些小陌深巷。不過,這個通往耶路撒冷老城的北入口有著令人沮喪的名聲:數年來,大馬士革門成為巴勒斯坦人行刺的血腥地點。
大馬士革門昔日
因朝向敘利亞的大馬士革遂得此名的大馬士革門建於16世紀,是鄂圖曼帝國歷史最悠久的最大城門之一。本圖攝於1967年。從那以來,除了汽車和牆外人頭攢動外,幾乎沒有什麼變化。
老城今日
耶路撒冷老城裡密佈小巷,分為猶太區、阿拉伯區、基督徒區和亞美尼亞區;老城被一道城牆所圍,城牆建於1535年至1538年,由蘇萊曼大帝下令建造。1981年,面積約1平方公里的耶路撒冷老城正式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老城昔日
某些東西永不改變:攝於1967年的這幅照片問世50年後的今天,少年們依然穿行於巷陌間,叫賣剛出爐的、當地人稱為「百吉」(Bagel)的芝麻麵包圈,售價相當於1歐元。
哭牆今日
世界聞名的哭牆是猶太人的最大聖物。經過嚴格安全檢查後,人們按性別,在哭牆前分開祈禱。信徒們,—有時也有其它宗教的教徒們— 將寫有祝辭或祈福願望的紙條塞進牆縫。方便的做法:人們也可以通過網路表達願望,在耶路撒冷列印,塞入哭牆。
哭牆昔日
此圖攝於1967年9月1日,表現哭牆邊(亦有「西牆」之稱)的以色列人。當時,哭牆在約旦控制了19年後重又對外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