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自擺烏龍」

2014年7月1日

儘管在從英國人那裡接管權力時作出過相關許諾,但事關香港人自由選舉,北京依然猶豫不定。德國之聲專欄作者澤林認為,這很不明智。

https://p.dw.com/p/1CTYO
Pro-demokratische Demonstration in Hongkong 01.07.2014
圖片來源: AFP/Getty Images

(德國之聲中文網)今年7月1日,香港回歸中國滿17年。北京的新領導層應好好看看,香港人如何度過這一天。多數港民不會有興致參加盛大回歸慶祝會。更可能的倒是,成千上萬港人走上街頭,抗議北京的政策。人們之所以憤怒,決不是因為同北京有什麼不能解決的問題,而是因為一段時間以來,北京領導人對這一特別行政區的不明智做法。

Hongkong Referendum für mehr Demokratie Demonstration 22.06.2014
香港民間舉行「佔中」公投圖片來源: Reuters/Bobby Yip

一國兩制

其實,香港的回歸可謂成功,而在17年前,西方幾乎無人認為這是可能的。在英國人將香港主權歸還給中國前夕,一些富人還爭先恐後逃往海外,他們擔心,這座繁榮大都在經濟上會從此一蹶不振。事實證明,這些憂慮沒有根據。借助其惠顧經濟的稅負體系和配合良好的銀行、經濟審計師和律師團隊,香港得以保持中國服務中心的地位。更重要的是,北京信守承諾,直到今天,香港得以基本保留地方法律、本埠貨幣以及言論自由。大政方針就是:「一國兩制」。

不過,有一個諾言迄今未履行:根據當時達成的協議,從2017年起,港人可以破天荒第一次選舉本地政府。在英國人治下,港人也不曾被允許選舉港府。然而,隨著時限一天天逼近,雙方越來越緊張。因為,看起來,北京對自由選舉的理解完全不同於香港的民主人士。依照北京共產黨人的意願,港人雖可以選舉,但只能在北京事先欽定的4名候選人之間作選擇。

Protest von Anwälten in Hongkong
香港律師示威遊行(2014.6.27)圖片來源: Reuters

北京顢頇

中央政府6月上旬公佈的一份有關香港事務的白皮書也顯示出,北京無意改變既有路線。恰恰相反,該文件毫無必要地使情緒進一步激化。文件以令人吃驚的居高臨下的口吻稱,對於香港特別行政區的高度自治權,中央政府擁有監督權力。過去數天裡,香港公民以要求更多民主的公投予以回應。至上周日(6月29日),參與者達80萬,佔總人口700萬的香港選民的20%。人數之多出人意料,但畢竟還不到多數人口的一半。原則應該是,既然要民主,就該是真正的民主。

因此,決定性的問題就是:如果官方舉行公投,選民中的多數會投贊同票嗎?或者,多數選民會擔心,要是讓北京難堪,生意就會不好做了?

事情尚未定奪。現在,關鍵要看北京在感受港人的傾向時,是否有足夠的敏感性。宣佈民間組織的公投為非法,而且還是在公投結果公佈前就作這樣的宣佈,無論如何都不能說是一種明智的做法。官媒《環球時報》稱它是一出「不合法的鬧劇」,這顯示的可不是一種現代的衝突處理方式。

北京考慮的是,一旦給予香港更多民主,對中國而言將意味著什麼。只因港人被允許自由選舉其行政首長,黨在全國的統治最後真的就會動搖?—怎麼看這都不太可能。因為,即使是自由選舉產生,任何一位香港政治家都再清楚不過,香港之於中國的依賴性有多大。因此,北京完全可以在不觸及香港主權的前提下,嚴格限制大陸公民的入港簽證,同時提高港民准入內地的壁壘。僅此一舉,香港就會踉蹌。

香港應繼續是先進試驗室

因此,北京完全可以比目前的樣子更輕鬆些。在中國,每一個孩子在中學裡都會讀到「一中兩制」。大陸人也都知道,香港的報刊不受新聞審查,香港有著自己的司法制度。儘管如此,廣大民眾迄今也沒有高喊「我們也要這樣」。即使香港有朝一日多出一個自由選舉的優惠待遇,內地大眾也不會喊出這樣的口號。就此而言,香港應繼續保持原來的地位,這其實也就是改革派鄧小平之所以看中這一點的原因:香港是研究中國新趨勢的先進開發中心,是台灣可資借鑑的模式。

Frank Sieren Kolumnist Handelsblatt Bestseller Autor China
德國之聲專欄作者澤林圖片來源: Frank Sieren

因為,在數十年的政治交往停滯後,台海兩岸的確在相互接近。就在上星期,北京負責台灣事務的部長級官員張志軍訪問台灣。在內戰中不敵節節勝利的共產黨人的國民黨政權在1949年逃往台灣。張志軍成為從那以來到訪的北京最高級別官員。多多少少已經取得成功的民主政體的台灣迄今依然自稱為「中華民國」,但北京不承認它是主權國家。這兩大深深敵視的陣營的政治家們顯然取得了突破,實現了更密切的交往,這是一個好消息。它尤其是一個明晰的訊號,預示了在遠景上將發生的事情:兩個中國將更緊密地共同成長。不過,北京在香港問題上表現出來的不明智,對台灣的反對派而言不啻是新的彈藥。

德國之聲專欄作者澤林(Frank Sieren)被認為是德國當代重要的中國問題專家之一。他已經在北京生活了20多年。

編譯:凝煉

責編:洪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