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川普
以色列-哈馬斯戰爭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航天
航天指與研究和探索外層空間有關的領域,航天器在太空的航行活動。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德語媒體:贏得太空競賽 方能贏得體制競賽
《西南新聞報》認為,如今的西方依然需要阿波羅登月那樣的超級工程,從而贏得與中國的新冷戰。《南德意志報》則抨擊西方科技企業蒐集公民個人數據,認為這種行徑堪比中國的全面監控制度。
阿波羅登月工程的名人妙語
半個世紀前的美國載人登月計劃,將12名太空人送上了月球表面,也為後世留下了不少經典語錄。
「阿波羅11」登月50年:中國如今征服月球
半個世紀前,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首次踏上月球表面。由此,美國贏得與前蘇聯長達10年的太空競賽。今天,中國正在征服月球。
印度臨時取消「月船2號」發射
印度的的登月計劃已經被多次推遲,現在,發射計劃再次失敗。載有印度登月探測器的「月船2號」火箭依然停留在地球上。
中國計劃啟動小行星探測項目
中國國家航天局近日稱,計劃啟動雄心勃勃的小行星探測項目,並邀請合作者搭載該探測器從事實驗。
微軟創始人遺產:世界最大飛機完成處女航
世界上最大的飛機不再是空中巴士的A380,而是剛剛在美國加州首次升空的「平流層發射」巨型雙體飛機。這個龐然大物飛行高度超過5000米,但和其它飛機相比,它卻非常慢,飛行速度最高「只有」300公里/小時。
以色列本有望成為成功登月的全球第四個國家,但在最後一刻因航天器出現技術故障而失敗。
以色列本有望成為成功登月的全球第四個國家,但在最後一刻因航天器出現技術故障而失敗。
中國明年進軍火星 太空熱席捲民間
從硬任務到軟實力,中國正掀起一股太空熱潮。 今年一月「嫦娥四號」成功著陸月球背面,成就中國和人類的第一次。 趁著全國兩會聚集中外媒體的鎂光燈,當局也把握機會宣傳一系列太空大計。
以色列月球探測器進入太空
隨著以色列「創世紀」號月球探測器的發射升空,以色列在登月道路上實現了巨大的飛躍。如果這個探測器能夠完成任務,這將是完全由私人資助的第一次登月。
川普簽政令欲建太空部隊
美國總統川普要傚法他的前任榜樣雷根,推出自己的「星際大戰」計劃,實施太空軍事目標。但這樣一個項目耗資巨大,能否獲國會批准,還是未知數。
預約人造流星雨?日本新創公司出奇招
一家日本公司日前向太空發射了一顆裝載"流星粒子"的衛星。若測試成功,人造流星雨將成為可以"私人定製"的產品。未來,消費者可以指定時間和地點觀賞流星雨,其亮度和色彩甚至超越天然流星。
太空垃圾怎麼辦?繩索雷射把事幹!
在環繞地球的軌道上,可不止有人造衛星、宇宙飛船、國際空間站,還有75萬余枚大小不一的太空垃圾,它們對正常運行的航天器構成了巨大的風險。1月22日到24日,歐洲空間局的專家們在德國達姆施塔特的測控中心召開會議,商量對策。
星际争霸開戰?川普欲投資太空導彈
美國政府致力於擴充軍備,現在公佈了新的導彈防禦戰略,計劃為研發太空導彈防禦系統再次進行投資,旨在與北韓、俄羅斯和中國的武器抗衡。
中國棉花 月球發芽
本月初剛剛成功在月球背面登陸,「嫦娥四號」的生物科普試驗載荷內就長出了第一株綠色植物嫩芽。
德語媒體:「嫦娥」探月與「中國夢」
中國空間探測器「嫦娥4號」實現在月球背面成功登陸,成為上周國際媒體關注的新聞。德語報章的周日版繼續討論這一航天使命對於習近平的「中國夢」、以及對世界所具有的意義。
星際爭霸:美中太空競賽時代即將到來?
二戰後的數十年裡,處於冷戰中的美、蘇在航天領域展開劍拔弩張的競賽。然而如今,最讓華盛頓警惕的是中國的航天項目。
專訪:德國專家「怒贊」中國航天
中國成為將探測器送往月球背面的首個國家。此舉意在何為?政治、強權、形象?——德國航天專家洛倫岑(Dirk Lorenzen)表示,這全屬「無稽之談」。他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表示,嫦娥四號使命主要與科學有關。
德語媒體:阿姆斯特朗從未到過的地方
中國「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登陸月球背面,是周五德語媒體關注的話題。德媒指出,在美國完成首次登月50年後,宇航再次成為體制競爭的象徵。
嫦娥四號登月 人類首次掀開月背面紗
經過三個多星期旅程,中國探測器「嫦娥四號」成功登陸月球背面,成就人類史上第一次。中國這一步宣示了其技術的飛躍,在人類重返月球的竞赛中具有裡程碑意義。
太空遨遊200天 德太空人重返地球
在太空呆了近 2 0 0天之后, 德國太空人亞歷山大‧格斯特和另外兩名太空人一起安全返回地球,圓滿完成此次航天使命。
「嫦娥」再奔月 德國正「搭車」
中國的「嫦娥四號」探測器周六凌晨發射升空,並將在一個月後嘗試首次在月球背面的「軟著陸」。在德國北方波羅的海之濱的基爾市,幾名科學家正緊張、興奮地關注著來自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的消息。
合作太空 中法海洋衛星成功升空
周一,第一顆由中法兩國共同研製的衛星發射升空進入預定軌道,這顆衛星將被用於全天候觀測海洋表面的風浪變化,使颶風預報更加準確,並可以提高科學家對氣候變化的認知。
豪花百億對抗俄中 美「太空部隊」2020成軍
軍事競賽上太空。美國宣佈將在2020前成立太空部隊,正反方意見交鋒。面對不確定的國際情勢,這是未雨綢繆還是多此一舉?
澤林視點:火星上講中文?
中國雄心勃勃的航天計劃對於歐洲的宇航機構來說也是一個機遇。專欄作者澤林認為,像探索火星、月球空間站這樣的大型項目,歐洲人已無力獨自實施。
「聯盟號」升空失败 兩名太空人成功緊急降落
在哈薩克斯坦發射升空的一枚「聯盟號」火箭出現故障,來自俄羅斯和美国的兩名太空人已緊急降落,成功脫險。
飛向月球 歐洲為何想和中國合作?
冷戰的年代,太空是美蘇之間的較量舞台。如今,耗資巨大的航天事業越發依賴國際間的合作。不論是探索遙遠的火星,還是「近在咫尺」的月球。
躺著掙錢 真有這等美差?
這簡直就是懶人的福音!德國航空航天中心目前正在招收24名志願者,要求其連續臥床60天,並檢測其前後的身體機能變化。志願者獲得的報酬也相當豐厚:1.65萬歐元。但是,這一試驗遠沒有想像中的輕鬆。
日本富豪成為SpaceX太空之旅第一人
SpaceX終於公佈了首位月球旅行的乘客身份--日本富豪、企業家前澤友作。據SpaceX老闆馬斯克介紹,這次旅行大約為期一周,時間定在2023年,行程中不包含登月。
俄太空艙內壁有個洞,誰幹的?
俄羅斯宇航局負責人宣稱,可能有人故意在國際空間站上的俄羅斯太空艙內壁鑽了一個洞。。
西格蒙德‧亞恩 ——進入太空的第一個德國人
40年前的8月26日,來自前東德薩克森州的西格蒙德‧亞恩成為飛往太空的第一個德國人。在當時的東德,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件。
蔡過境美待遇提高?分析:延續性大於突破性
蔡英文這趟外訪兩次過境美國被輿論喻為具多重突破。在美中台三角關係撲朔迷離的情勢下,蔡英文此行真的有意外收穫嗎?台灣中美關係學者丁樹范向《德國之聲》分析箇中含義。
美發射「帕克探測器」 探索太陽更近一步
美國太空總署發射了一個太陽探測器「帕克」號,應用了最新科技,預計將進入太陽日冕層。
歐洲枯黃一片 太空肉眼可見
德國太空人格斯特從國際空間站發回的照片顯示,以往鬱鬱蔥蔥的歐洲大陸,如今看起來一片焦黃。歐洲今年夏天出現了罕見的高溫乾旱天氣,植被受到了顯著影響。德國、甚至是北歐也都頻繁出現森林火災。
從蘇格蘭升入太空?
英國計劃自建宇航發射中心。數年後,首批航天火箭就有可能從蘇格蘭薩瑟蘭郡(Sutherland)的A'Mhoine半島發射升空。
土衛二有望成為新地球?
去年完成使命、墜入土星大氣層的卡西尼探測器,為科學家留下了豐厚的數據遺產。德國海德堡大學的學者分析數據後認定,土衛二很可能擁有適合生命生存的條件。不過:土衛二的表面溫度僅有攝氏零下198度。
《2001: 太空漫遊》——50年的經典
50年前,斯坦利‧庫布裡克(Stanley Kubricks)的這部科幻史詩級電影開始上映。如今,法蘭克福電影博物館為推出相關展覽。策展人賴希曼(Hans-Peter Reichmann)接受德國之聲的專訪。
德國太空人格斯特開始第二次太空之旅
周三中午时分,德國太空人格斯特搭乘聯盟號飛船升空,開始了他第二次太空之旅。抵達國際空間站後,他將參與一系列科學實驗。
嫦娥未動,鵲橋先行
周一凌晨,一枚中繼通訊衛星從中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升空,奔赴位於月球背面上空的地月L2點。這枚名為「鵲橋」的衛星,將為預定年底發射的「嫦娥四號」月球背面探測器「搭橋」,在其著陸月球背面時提供中繼通訊。
再探火星!NASA「洞察號」啟程
研究火星的科學家又有了一枚「新玩具」:美國宇航局著陸器「洞察」(「InSight」)升空飛往該星球。今年11月底,InSight將登陸火星,然後,深入探究火星之謎。
星際殖民?NASA將人類精子送上太空
將來,人類在進行漫長的太空旅行時,是否能夠實現種群的繁衍?為瞭解開這個事關人類興亡的大問題,美國科學家決定先設立一個「小目標」:探究失重環境下人類精細胞的反應。
飛船再利用 SpaceX執行太空補給任務
周一,Space X 成功將過去使用過的零件再度發射到外太空。這個做法有望大幅降低太空旅行的成本。
德語媒體:北京尚未動真格!
中國出手了,北京宣佈對美國進口的一些產品加徵關稅。有德語媒體認為,涉及關稅僅30億美元的規模表明,中國並沒有真與美國打貿易戰的意思。此外,"天宮一號"重返大氣層也是德媒關注的一個話題。
天宮重返大氣層 落地前燒毀
「天宮一號」空間實驗室一如預測,在4月2日再入大氣層燒毀。也符合航天專家預測,大多數器件再入大氣層過程中已燒毀。
天宮即將墜地球,各國專家不擔心
據中國航天局以及歐洲空間局的最新預測,「天宮一號」空間實驗室將在4月2日再入大氣層燒毀。由於中國航天部門兩年前就失去了與該航天器的聯繫,因此無法準確控制其落點與再入時間。航天專家表示,殘骸導致地面人員傷亡的概率極低。
百年大計:「錘」擊「不死鳥」
根據最新測算,2135年9月25日,一枚叫做「不死鳥」的小行星將「危險接近」地球。美國宇航局估計,這枚直徑500米、7900萬噸重的天體將有1/2700的概率撞上地球。現在,科學家們已經在為一個多世紀後的潛在危險制訂預案。
美國打算停資國際空間站 ISS要私有化?
國際空間站(ISS)預計將服役至2024年,之後它的「所屬」問題或有變化。
大火箭載著馬斯克的超跑車奔火星
當地時間周二下午,航天科技公司SpaceX從美國佛羅裡達州發射了當今全球運載能力最強的火箭。公司創始人馬斯克(Elon Musk)由此將他的特斯拉电動跑車射入了太空、送進了前往火星的軌道。
歐洲航天局:天宮一號料兩個月後重返大氣層
退役的中國太空實驗室「天宮一號」從2016年秋起脫離運行軌道。歐洲航天局專家周一表示,預計該飛行器可能在3月中旬到4月中旬之間返回地球大氣層。不過,其中無法燒毀的殘骸在墜落地面時造成危險的幾率很低。
時隔45年,美國將重返月球?
川普簽署行政令,计划让美國太空人重新登月,甚至也為日後登陸火星做準備。不過,這位美國總統並沒有透露,將如何解決財政預算、時間表等棘手問題。
「嫦娥」十年 「奔月」不止
十年前,中國發射了首顆探月衛星,該國野心勃勃的探月工程開始。同樣對月球感興趣的還有美國、俄羅斯和歐洲。不過在探月這件事上,中國似乎更愛「單打獨斗」,而美、俄、歐則選擇合作建設。
上一頁
第4 頁,共9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