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對華:亦信亦疑
2007年10月18日本周三,德國艾德諾基金會在柏林舉辦了第六屆蒙德論壇。蒙古與中歐的關係便是這次論壇所討論的主要話題之一。
遠交近攻是戰國時代秦國的國策,也是近代不少國家改採用過的外交戰略。然而,對於今天的蒙古來說,「遠交近攻」的戰略顯然不適合於蒙古的國情。
蒙古僅有不到300萬人口,北面與俄國接壤,東西南三面被中國包圍。無論是從領土面積、人口數量還是從國力上相比,地廣人稀的蒙古國都無法與中俄兩國抗衡。因此,蒙古一面實行與中俄兩國保持「友好關係」的外交政策,盡可能地在雙方之間保持平衡,另一面與日本和韓國結盟,同時利用自己的地緣優勢和豐富的礦藏到歐美尋找盟友。歐盟始終是蒙古國積極爭取的對象之一。
歐盟議會中亞委員會成員、來自德國的議員伊麗莎白•耶格勒回憶說,1999年,她剛剛加入中亞委員會的時候,中亞國家根本不是歐盟的工作重點。2001年開始的反恐戰爭改變了世界格局,同時也改變了歐盟的工作範圍。歐盟擔心中亞地區會成為毒品和武器交易的自由市場。用耶格勒的話說,蒙古國在歐盟的眼中,是這個地區最安靜,最穩定的夥伴。
1992年,蒙古放棄了社會主義制度,實行民主議會制,並全面過渡到市場經濟。從這時開始,歐盟一共向蒙古國提供了7億歐元的援助。2005年中,歐盟更是向蒙古敞開了歐洲市場的大門。幾乎所有的蒙古產品均可免稅進入歐盟市場。
蒙古國經濟落後。地下卻蘊藏著豐富的礦藏。除了煤、金、鐵、錫、稀土等之外,其銅礦儲存量居亞洲之首。同時,據初步勘測,蒙古國的地下還儲存著約140萬噸左右,製造原子彈所需要的鈾,蒙古國的鈾儲存量居世界前十位。
中國目前是在蒙古投資最多的國家,佔蒙古外資的47,4%。中國社科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研究員常玢在接受本台採訪時解釋說:「蒙古和中國有4000多公里的共同邊界,也是中國向北推進的天然屏障。前幾年,胡錦濤主席到蒙古去訪問時,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主要是在基礎設施和礦產資源兩個方面開展合作。」
胡錦濤的這番講話為中資企業在蒙古的投資方向定下了基調。迄今為止,有2000多家中國企業進入了蒙古,大多從事礦業開采工作。除此之外,中方也希望能夠把更多的農產品、輕工業品和生產技術出口蒙古。
「蒙古國的羊絨出口佔世界第二位。但是,它的技術非常落後,主要是原料出口。蒙古其實可以利用地緣優勢,引進中國技術。一部分蒙古人認為中國的技術不夠先進,不夠完善。但是中國的技術很實用,而且價格也便宜。」常玢認為,中蒙兩國的經濟有很大的互補性,他同時設想著,能夠將中國過剩的勞動力輸出到蒙古。
然而,這一設想卻加深了部分蒙古人已有的擔憂。不少蒙古人擔心遭到中國的經濟入侵,同時也擔心中國企業會將自己不用的過時生產技術銷到蒙古,從而造成對環境的破壞。蒙古議員巴特烏爾在蒙德論壇上批評中資企業將中國盛行的腐敗問題帶入了蒙古國。他說有不少中資企業為了爭取採礦執照,採用不法手段對當地官員行賄。為此,蒙古不得不吊銷了部分中資企業的執照。為了限制腐敗風的蔓延,蒙古政府要求全國6000餘名官員在網路上公佈他們的收入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