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菲舍爾蘇丹之行
2004年7月13日菲舍爾原本在許多國家都能受到友好的甚至熱情的接待,但在蘇丹顯然不是這樣。菲舍爾開始他的正式講話前,英文版的蘇丹報紙就尖刻地批評道:「我們這裡可沒有大屠殺。菲舍爾先生,您到這兒來想幹什麼?」
該報還荒謬地指責「歐洲的超級大國」德國從財政上給予達爾富爾的反政府武裝以支持。蘇丹政府宣傳部門還讓每位隨同菲舍爾出訪的德國記者都及時拿到了一份有著這樣「熱情歡迎」文章的報紙。而菲舍爾本人則不得不直面一位蘇丹記者坦率的提問,為什麼德國會支持蘇丹反叛武裝?菲舍爾在回答這一問題時面部表情意味深長。
在這種緊張的工作氣氛下,雙方根本沒有時間進行外交的粉飾或美化。菲舍爾明確指出,國際社會想要看到的是行動,而不會僅僅滿足於書面保證。達爾富爾局勢必須得到改善。而蘇丹政府代表則同樣明白無誤地回答道:「我們能做多少做多少,但事情不可能進展很快。」此外,蘇丹政府還不允許外國人繼續干涉蘇丹內政。雙方的立場針鋒相對,顯而易見私下會談中雙方都會直蹈主題。
菲舍爾剩下的最後的施壓手段就是制裁了,德國在安理會中致力實現對蘇丹的武器禁運或經濟制裁,而且不光針對反叛武裝,同時還針對喀土穆政府。雖然為此還需要安理會多數通過,但只要蘇丹政府毫不妥協,就有可能遭到制裁。然而現在人們還是想先給喀土穆留一個機會。
德蘇雙方交換立場的結果顯然缺乏建設性。但不管怎樣,菲舍爾外長仍舊表明,歐洲國家沒有忘記達爾富爾人民的苦難。西方的外交攻勢已經來得很遲了,現在當然更不能立即減弱。無論是否實施制裁,首先要把國際輿論的注意力吸引過來作為有效的施壓手段。雖然蘇丹政府看上去似乎無所謂,但實際上,現在輿論的注意力都集中到它身上讓它很不舒服。
另一方面,這場手忙腳亂的外交攻勢也證明了西方外交的失敗,而菲舍爾也未能脫掉干係。事實上,由於雨季的到來,飢餓的人們已無法再得到外界的援助,國際社會對非洲大陸發生的災難再次反應遲鈍。
(舒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