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衝突

評論:布查事件 - 不能讓黑暗的專制取得勝利

DW I Kommentarbild  Eugen Theise
Eugen Theise
2022年4月5日

全世界都為俄羅斯侵略烏克蘭的暴行感到震驚。德國之聲記者Eugen Theise認為,只有讓俄羅斯戰犯的獠牙磕到烏克蘭的鐵板,歐洲的和平才會有所保障。

https://p.dw.com/p/49Ti5
被隨意掩埋在布查的平民遺體
被隨意掩埋在布查的平民遺體 圖片來源: Rodrigo Abd/AP/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布查、伊爾平、戈斯托梅利、馬里烏波爾、特羅斯佳涅茨……越來越多的烏克蘭城鎮讓國際社會見證了俄軍侵略的暴行。被反剪雙手一槍爆頭的男子、那些因為離開地下室而被射殺的女子、被炸毀的醫院和學校……無差別殺害平民似乎已經成為了這場俄羅斯侵略戰爭的特徵。在社群網站上,許多烏克蘭目擊者都有相關報告,並且在烏克蘭收復這些城鎮後,還出現了許多影像證據。

昔日德國人  今日俄羅斯人

相比馬里烏波爾或者布查等俄軍暴行的見證地,基輔州的佩列莫加村的國際知名度並不是特別高。這座距離首都50公里的村落被俄軍佔領了一個月,遭到了摧毀和洗劫。

這個村莊有著一部特別的苦難史。在1945年前,村莊原名雅德裡夫卡,同樣是侵略者暴行的見證地。二戰期間,德軍為了報復游擊隊的襲擾,野蠻地徹底燒毀了整座村莊。二戰後,蘇聯重建了這座村落,並改名為佩列莫加(Перемога),這在烏克蘭語中代表"勝利"。

整整六十年後,我曾經作為大學生參與過當地的一個特別項目:年輕的德國大學生與烏克蘭大學生連續花費了幾個暑假,利用夏令營的契機修繕了佩列莫加村的學校。這是一個生動的和解像征,深深地影響了我以及許多其他兩國青年的人生。做一件好事,並且共同挖掘上一輩人的暴行:這是真正友誼的獨特根基,也為共同展望未來奠定了基礎。它是防止歷史暴行重演的最佳保障。

德國之聲記者Eugen Theise
德國之聲記者Eugen Theise圖片來源: Privat

化敵為友

我很高興地見到,當今德國和烏克蘭之間存在友誼的橋樑,雙方都認同民主、自由等價值觀。儘管由於值得指摘的德俄天然氣交易以及柏林多年來一直為莫斯科獨裁者塗脂抹粉而遭致了烏克蘭方面的正確批評,德國在烏克蘭最艱難的時刻依然選擇和後者站在一起----不論是幫助烏克蘭難民,還是為烏克蘭提供防衛性武器。

在遭到德軍蹂躪的八十年後,烏克蘭又遭遇了俄羅斯的滅國戰爭。和德國佔領者一樣,如今的侵略者也缺乏對平民的任何同情。對於當年的德國人來說,烏克蘭人是"下等人種"。而對於如今的俄羅斯人而言,烏克蘭人則是必須要消滅的死敵,因為他們追求自由、追求自決,而這在俄羅斯的後帝國主義自我認知中卻構成了生死存亡的威脅。

憎恨"烏克蘭叛變者"

在絕大多數俄羅斯民眾的頭腦中,他們那已經逝去的帝國從未停止存在。在這種令人震驚的落後觀念中,烏克蘭背棄俄羅斯、轉向西方,無異於叛變。在被認為具有獨立性的列瓦達中心所做的一份最新民調中,86%的俄羅斯民眾都贊成出兵烏克蘭。

在一個史達林主義的社會中(普丁正在復興這種社會模式),"人民公敵"一直配得上極刑。烏克蘭人從前就知道這一點,包括在佩列莫加/雅德裡夫卡地區。就在村莊以東30公里處的森林裡,蘇聯當局在二戰爆發前夕不經任何審判程序,系統性地槍斃並埋葬了數以千計的烏克蘭人,原因只是史達林政權宣佈這些烏克蘭人是"敵人"。今天,凡是沒有為佔領者歡呼的烏克蘭人,也都是"叛徒"和"敵人"。

烏克蘭必須贏

侵略者的無差別殺戮和洗劫行徑令人作嘔,但是基輔等烏克蘭城市的成功自衛也鼓舞人心。西方盟友決不應該出於擔心對俄衝突升級而不全力支持烏克蘭。因為,假如烏克蘭在對抗俄羅斯專制的鬥爭中取得勝利,整個歐洲都將獲得一個機遇。在為烏克蘭援助的過程中,歐洲彷彿成為了全新的價值觀共同體。

這個機遇事關歐洲的未來和平。只有在這場可恥的侵略戰爭演變成一場鬧劇時,俄羅斯粉飾了數十年的好戰文化才有望出現裂痕。好鬥的莫斯科獨裁者多年來的強力宣傳,讓俄羅斯民眾陷入了一股戰爭狂熱中。這個罪惡的政權,卑鄙地從蘇聯戰勝納粹德國的神話中延申出執政合法性。只要俄羅斯人依然在其修正主義妄想中以為自己是不可戰勝的,歐洲就不會有持久的和平。我們歐洲人從二戰中吸取的教訓是:這樣的暴行絕對不能重演;而俄羅斯人卻非常熱衷於Мощем повторить----"可以再來一次"。這不僅僅指佔領柏林。

佩列莫加代表著"勝利"。在成功趕跑俄羅斯侵略者後,這座村莊將會重建。至於俄羅斯人會不會在幾代人之後像德國人一樣就這座村莊的命運展開反思,則取決於普丁犯罪集團能否在這場戰爭的廢墟中存活。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