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和平獎榮歸巴拉迪和國際原子能機構
2005年10月7日廣告
今年63歲的巴拉迪是埃及人,在他的領導之下,設在維也納的國際原子能機構一直以反對核武擴散為己任, 「特別是在原子彈威脅急劇擴大的非常時期。」 奧斯陸的諾獎評委會還表示:「國際原子能機構及其總幹事的工作表明,各國必須團結起來一致反對核武擴散。我們希望借助這一獎項,推動反核武和平運動的深入發展。」
諾貝爾和平獎榮歸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同時也令人們警覺到,越來越多的國家著手於核武的研究開發,一旦技術細節落入恐怖組織手中,後果不堪設想。迄今為止,核武在世界各國的外交政策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這使得「有效抗拒核武顯得益發重要」。
設立在維也納的國際原子能機構目前將和平調解北韓及伊朗核爭端放在首位,並譴責美國打著「維護世界和平」的旗號入侵伊拉克的做法。事實上,美軍並沒有在當地找到所謂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諾貝爾獎頒獎儀式將於12月10日在挪威首都奧斯陸舉行,獎金數額為1000萬瑞典克朗(110萬歐元) 。今年的諾貝爾和平獲得了199項提名,創下了歷史最高記錄,其中包括德國總理施羅德。1971年,德國總理威利‧布蘭特曾經獲得過這一殊榮。
著名的諾貝爾獎是由瑞典工業家諾貝爾設立的,自1901年以來,每年頒發國際和平獎。與其它四項獎項不同(醫學、物理、化學、文學),諾貝爾和平獎不是由瑞典評委會、而是由挪威評委會最後審核決定。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
本站網址:http://www.dw-world.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