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紫陽的一生
早年的「土改專家」,後來成為了中共黨內的改革先驅,在六四後又遭到了罷黜,一直到去世都被軟禁。中國官方至今對趙紫陽諱莫如深,但有關他的討論卻始終未曾停息。
土改專家
趙紫陽19歲時(1938年)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屬於抗日敵後戰場的晉冀魯豫邊區任職。國共內戰期間,他在家鄉河南滑縣開展土地改革工作的成就及經驗獲得了黨內的高度關注,獲得了鄧小平等人的讚揚。圖為1949年趙紫陽(左一)與南陽地委領導成員合影。
思想轉變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趙紫陽調離河南,前往廣東參與土地改革工作,一改當地「溫情主義土改」,轉而推行「疾風暴雨式」的土改,造成不少冤假錯案。晚年趙紫陽對此頗有悔意。也正是這期間,他受到上司陶鑄的影響,其極左思想開始了轉變。大躍進後,趙紫陽對「共產風」進行了批判,著力穩定廣東的經濟局面。圖為1962年,趙紫陽(右三)在廣州
「要吃糧,找紫陽」
1965年初,46歲的趙紫陽成為了中共廣東省委第一書記,是全中國最年輕的省級「一把手」。在之後發生的文革中,趙紫陽也遭受了重大衝擊,被造反派奪權、拘押,隨後下放勞動。後來又得到了總理周恩來的庇護。1975年,一度復出的鄧小平將趙紫陽調任中共四川省委第一書記。在四川三年任職期間,趙紫陽放寬經濟政策,揭開了中國農村改革序幕。
經濟改革
1978年,趙紫陽離開了四川,出任全國政協副主席。隨後,他成為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成為了權力中樞的一員。推動經濟改革的趙紫陽,與主掌軍權的鄧小平、主導平反政治冤案的胡耀邦一道,被認為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一批旗幟人物。趙紫陽主導的逐步摒棄計劃經濟的經濟體制改革,被認為是後來市場化的基礎。
外交轉型
趙紫陽任國務院總理、主持經濟期間,中國開始與世貿組織的前身關貿總協定接觸。中蘇關係也在這一時期開始緩和,與美國等西方國家更是進入了「蜜月期」。中國還放棄了「輸出革命」的意識形態外交,改寫了與眾多發展中國家的關係。同一時期,趙紫陽還代表中國政府,簽署了《中英聯合聲明》。
路線鬥爭
趙紫陽認為,經濟發展和政治民主密不可分。80年代後期,他與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一起推動了民主化、透明化等一系列政治改革措施,但是遭到了黨內的很大阻力。1987年,胡耀邦受到「縱容資產階級自由化」指責,被黨內元老逼迫辭職,於是趙紫陽接任了總書記職務。他以鄧小平提出政治改革的言論為後盾,想要進一步推動政治開放;還在中共十三大上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重要任務就是反左。這些姿態都引起了黨內左派的強烈不滿。
權斗失勢
1989年六四事件讓中共黨內改革派與保守派之間的矛盾達到頂峰。趙紫陽在權力鬥爭中失敗,鄧小平表態要「反自由化」,並且提出要在北京市區戒嚴。5月19日,已經失勢但依然在職的趙紫陽來到天安門廣場,與示威學生對話。這也是趙紫陽最後一次公開亮相。當時陪同趙紫陽來到天安門廣場的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溫家寶,多年後也成為了國務院總理。
軟禁至死
六四事件之後,趙紫陽被解除一切職務,僅保留了黨籍。雖然1992年中國的改革開放進程再次啟動,但趙紫陽本人則繼續處於被軟禁狀態,一直到2005年1月17日病逝。而趙紫陽重視的政治改革,也與他本人的名字一樣,至今都是中國的「敏感詞」。中國官方媒體的新聞報導中,極少提到趙紫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