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宕起伏的德俄關係
在歷史的長河中,德國和俄羅斯的關係經歷了合作和交鋒。讓我們回顧一下這兩個歐洲主要大國在過去一千年中紛紛擾擾的交集。
基輔羅斯時期
中世紀早期的基輔羅斯時期被認為是俄羅斯和烏克蘭的前身,當時斯拉夫人、波羅的海沿岸各族和芬蘭都鬆散的合並於其中。日耳曼傳教士最終被外交官所取代。這幅油畫描繪的是弗拉基米爾王子987年接受洗禮的情景,如今,這幅畫懸掛在基輔的大教堂。
與日耳曼騎士的貿易和交鋒
中世紀晚期,俄羅斯處於蒙古的統治之下,但與漢薩同盟之間的貿易依然活躍。這幅畫描繪了1242年的一場「冰之戰」,在冰凍的楚德湖面上,俄羅斯人擊敗了條頓騎士團(Teutonic knights)。二戰前夕,知名導演愛森斯坦(Sergei Eisenstein)將這場戰鬥改編成了一部愛國主義俄羅斯史詩。
來自德國的女沙皇
葉卡捷琳娜二世亦稱葉卡捷琳娜大帝,她出生於普魯士,是彼得三世之妻。1762年,彼得三世在宮廷政變中被罷黜,葉卡捷琳娜即位成為沙皇。她在位期間見證了俄羅斯啟蒙運動,其自由、平等和理性的理唸得到這位君主的支持。
聯手對抗拿破侖
與歐洲許多君主制國家一樣,普魯士和俄羅斯在對抗拿破侖的軍事行動中找到了共同的目標。1812年,一名普魯士將軍和一名出生在德國的俄羅斯帝國將軍簽署了陶羅根公約(Convention of Tauroggen),許多普魯士士兵都在俄羅斯帝國陸軍服役。
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3年,德皇威廉二世(右)邀請他的堂兄沙皇尼古拉斯二世到柏林參加他女兒的婚禮。不過一年後,兩國開戰。四年後,兩人都失去了王位,尼古拉於1918年被處決。數以百萬計的俄羅斯人和德國人在戰爭中喪生,這兩個國家都對西方盟國強加的條款感到不滿。
第二次世界大戰
1939年8月,希特勒和史達林的外長馮‧裡賓特洛普(左)和維亞切斯拉夫‧莫洛托夫分別代表雙方簽署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次月,兩個國家都入侵了波蘭。1941年,德國單方面毀約,以巴巴羅薩行動(Operation Barbarossa)入侵蘇聯。近1400萬俄羅斯人和680萬烏克蘭人在戰爭中喪生。
著名一吻
二戰納粹戰敗投降,東德成為蘇聯的勢力範圍。1979年,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Leonid Brezhnev)到訪東德,他和當時東德領導人昂納克(Erich Honecker)之間的「社會主義兄弟之吻」成為許多藝術家的再創作題材。許多東德人是學習俄語長大的,直到今天,來自原東德地區的許多人比西德地區民眾對俄羅斯人和俄羅斯總統普丁抱有更多的理解和好感。
維利‧布蘭特的東方政策
1969年至1974年,維利‧布蘭特(Willy Brandt)擔任聯邦德國總理,任期內,他試圖與共產主義國家實現關係正常化,這種友好關係後來被稱為「東方政策」(Ostpolitik)。1970年布蘭特(中間左)與當時的俄羅斯總理柯西金(中間右)簽署了《莫斯科條約》,承認東德並暫時放棄了統一東西德的目標,以換取和平。
還是朋友?
1989年6月,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Mikhail Gorbachev)訪德時,德國《圖片報》相關報導的標題親切地稱他為 "戈爾比,戈爾比!",德國對戈爾巴喬夫相當抱有好感,因為正是他直接促成了蘇聯的解體。對德國人來說,他曾經是,現在也是,使國家和平統一成為可能的英雄。
通過貿易實現轉型?
德俄關係在後蘇聯時代不斷發展,德國總理施羅德和梅克爾都希望不斷深化雙方貿易關係能緊密兩國的聯繫,通過這種方式促使俄羅斯轉型。施羅德倡議推動了北溪管道項目,但該項目受到爭議,反對者認為該項目使德國過於依賴俄羅斯的天然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