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遊牧民是氣候變化中首當其沖的犧牲者

2011年7月19日

遊牧民的生活方式沒有給氣候變化帶來任何影響,但是,他們現在卻已經感受到自然變化帶給其災難性的後果。

https://p.dw.com/p/OBUL
乾枯的土地使動物失去了生存的基礎圖片來源: CC / prilfish

在衣索比亞的博拉娜和索馬利亞地區,遊牧民們幾百年來趕著牲畜輾轉於一片片貧瘠的牧場。援助組織CARE的一份報告表明,遊牧民們傳統的生活方式一概順應旱季和雨季變換,以及草木茂盛和枯竭的變化。他們不需要長期研究,也不需要氣溫變化表。對他們來說,氣候變化早已成為事實。據報告中衣索比亞的牧民敘述,過去每隔六至十年出現一次旱災,現在幾乎每年一次。因此,旱期過後他們根本沒有時間休養生息。由於用水短缺,水必須從遠處運到當地。乾枯的土地被侵蝕的速度更快,牲畜容易得病,新生動物數量下降,農民本來就很微薄的收入更少了—— 他們失去了生存的基礎。


四千萬受害者

天氣的極度變化無常、乾旱、洪澇、風暴、氣溫上升,以及沙漠的步步逼近,使衣索比亞、尼日爾、毛裡塔尼亞、肯亞和蘇丹的幾百萬遊牧民受到威脅。德國最著名的遊牧民研究者之一、位於撒勒河畔哈勒市馬克斯•普朗克人類學研究所的龔特•施雷(Günther Schlee)說:「例如在索馬利亞,那裡大多數居民都從事遊牧業。」據他估計,目前世界上仍有大約四千萬遊牧民。

Rentiere Schweden
一群馴鹿冬天在瑞典北部活動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dpa

但是,直接受自然變化危害的不僅僅只有非洲的牧民。降雨量較大的暖冬也給芬蘭北部和俄羅斯放養馴鹿的牧民帶來了很大問題:過去凍結的土地變成了沼澤,動物和牧民陷入泥地,植被也發生了變化。由於河流推遲結冰或提早融化,放牧的路線和時間都被打亂。


寒冬釀成重災

蒙古有270萬人從事畜牧業── 幾乎佔全國人口的一半。其中約有三分之一是遊牧民,他們趕著牲畜遊牧全國。這個中亞的草原之國受氣候變化之害尤其之深,夏季的乾旱直接過渡到寒冷的冬季。去年冬天,即便在蒙古也出現了極度寒冷的天氣,並下起了罕見的大雪,這使遊牧民陷入了生存危機。根據紅十字會的訊息,最低溫度達到零下40度,450萬山羊、綿羊、駱駝和馬被凍死,數以萬計的遊牧民失去了生活基礎。

無論在衣索比亞、芬蘭還是蒙古,遊牧民們需要創意來適應變化了的氣候條件。在蒙古,這些創意可能就是移動式發電。在乾旱地區,則是加強蓄水和取水措施,即打井和修建地下蓄水池。人類學者施雷認為,尤其是要在中期內改變社會和政治框架條件,「因為遊牧民的問題絕不僅僅來源於氣候變化」。對遊牧民來說,比氣候變化更嚴重的是片面扶植定居經濟形態的政策、人口的增長,以及日益減少的自由放牧面積。

氣候戰爭:遊牧民 VS 定居者?

Brot für die Welt: Kenia
肯亞的雨水也越來越少,植物枯竭,遊牧民的牲畜難覓飲水圖片來源: Frank Schultze / Brot für die Welt

社會心裡學者羅伯特•威爾澤爾(Robert Welzer)認為,氣候變化的社會後果是「現代最大的挑戰」。他的著作《氣候戰爭》歷數了全世界70起由於氣候變化而面臨激化的爭端。由政府軍隊和20多股武裝分子參與的蘇丹內戰,就是在定居民和遊牧民之間展開的。在威爾澤爾看來,這就是第一場「氣候戰爭」。

自古以來,定居民和遊牧民之間就會有衝突發生。遊牧民研究者施雷並不認為,氣候變化敲響了遊牧生態的喪鐘,相反:新的移動技術如手機,可以使遊牧民的生活更方便。施雷說,「其實,定居的理由越來越少」,遊牧生活在工業國家也越來越常見,「大部分音樂會都是遊牧民們在組織,從一個國家走到另一個國家,從一家飯店遷到另一家飯店。」


作者:Oliver Samson
編輯:當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