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觀察:小區圍牆這塊遮羞布
2016年2月24日(德國之聲中文網)"與國際接軌"曾經是中國主流話語,和與之對立的"中國國情"並存。近年來中國外交從"韜光養晦"改為姿態強硬,恨不得讓世界"與中國接軌"。不過,官方仍然發現前者頗具說服力,在推行政策時還是忍不住拿來說事。中國政府決定實行"街區制",即拆除封閉小區圍牆,並將小區內道路充公,引發輿論沸沸揚揚。住房與城鄉建設部(簡稱住建部)宣稱,街區制是發達國家通行的做法,利於城市交通和市民生活。
住建部還宣稱,推行街區制得到了大多數網友的理解。諷刺的是,就在這則報導後面,可以看見大量網民留言對其進行抨擊與諷刺。不少網民說,民主自由也是發達國家通行的做法,為什麼就不學習呢?還有網民說,請先把中南海的圍牆拆掉吧。更多的意見,則是拆牆要從機關大院開始。
不應該把這些質疑僅僅看作是鬥嘴,政治制度與官場文化的確是社會形態的前提條件。沒錯,街區制是發達國家普遍的城市景觀,但是這些國家過去也曾高牆深院,權貴宅地戒備森嚴。為政府辯護者的常用手法,就是切割前提,截取片斷,稱之"西方亦然"。比如,上訪者與警察發生衝突,他們會強調發達國家也不允許對抗警察,而看不到那裡的警察不可以阻止公民自由出行。騷亂發生時,他們會問:"西方國家如何處理這類事情?"巧妙的回答是:"您指的是哪類事情,一黨獨裁遍地是災嗎?"
中產階級的安全感與尊嚴
社會保障缺失,貧富不均加劇,公義良知蒙塵,都會給中產階級帶來不安全感。封閉式小區的商業模式,正是基於這種普遍的社會心態。我在廣州居住過的一個小區,多年前曾經發生一起滅門槍案,隨後加強門衛制度,業主和家人必須佩戴證件出入,訪客則要當著保安的面和業主通話獲允,汽車還要打開後蓋搜查。最嚴格的時候,出門如同登機出國。但是,小區內二十萬居民鮮見異議。相反,越麻煩越有安全感。
街區方便通行,聽上去相當不錯。然而,這並非中國社會的首要需求。出行前呼後擁、封閉道路的官員不是這樣,普通中產階級也非如此。區分、隔離和繁瑣的程式,除了保障安全,還可以帶來身份優越感。中產階級在滿足物質生活之後,追求人格尊嚴,而且認為自己比底層民眾更有資格獲得尊嚴。但是,和底層民眾一樣,他們也沒有權利投票選舉官員,在言論自由方面也受到禁止與羞辱,於是他們以日常生活的優越感予以彌補。
中產階級的社區文化,的確也會帶來不一樣的小環境。我在廣州居住過的另外一個小區,居民們有意識地追求琴棋書畫、敬老愛幼、互助互愛等生活氛圍。2008年四川地震之後,小區居民組織募捐及志願者團隊,作出了極大的貢獻。
抗爭"安全感"的同時,小區中產階級其實也希望政府維護這點可憐的尊嚴:我們和他們不一樣,請保留小區圍牆這塊遮羞布吧。
小區居民的"特權"
政治權利是人格尊嚴中不可迴避的東西,何況它實際上代表利益角逐。因此,封閉式小區內的業主自治,成為基層的民主操練。業委會的選舉,往往爭得不可開交。儘管有地方政府的干擾,有商業大佬和黑社會的介入,但是它們基本上都是一人(或一戶)一票的普選制。在大量的環保維權活動方面,居民自治帶來的民主意識和組織力量顯而易見。社區保安與維穩警察之間的衝突也時有所聞。
這是中國政府下決心拆除小區圍牆的真正原因。曾經在人民大會堂獲得習近平握手恩待的"網路作家"花千芳發表微博道出了真相:"我認為逐步消除'特權'是大勢所趨, 雖然封閉小區業主的'特權'很小。不管怎麼說,基層政權應該交給居委會,而不是小區的物業公司。對於公共安全的擔心,擴招警察比雇傭保安更有效。"
小區居民追求的業主自治等政治權利,的確小得可憐,但是因為圍牆外的更多民眾連這點權利也沒有,所以就成了他們的"特權"。拆除圍牆讓他們交出"特權",和所有國人一樣成為平等的權利赤貧者,不給潛在的威脅中共政權因素留一絲一毫的機會。
長平是中國資深媒體人、時事評論作家,現居德國。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