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本周一(11月15日),習近平終於與川普通了電話,但是並沒有了結一樁公案:上周三,中國官方媒體報導習近平向川普发賀電(央視甚至誤導性報導成"致電"--通常指通電話),可是在星期五出版的《華爾街日報》中,川普说他收到大多數國家領導人的致電或賀函,"除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以外"。也許是川普忙中出錯?可是他的發言人Hope Hicks當天對 CNN 證實說《華爾街日報》的報導準確無誤。莫非賀電發出了但川普没收到?就中國官員執行最高層命令的辦事效率而言,這是不可思議的事。
無論真相到底如何,這樁公案顯示習近平和川普对新的中美關係都非常期待,而習近平尤其期待。周一的通話顯然是由中方發起的補救措施,否則中國官方媒體會特別強調"應邀通話"。新華社同日發布的分析文章說,在400多字的新華社通稿中,習近平5次提到"合作"一詞。其實,二十多年來,與中國合作從來都是美國政治主流。習近平期待的是更多更新的"合作"。
川普收到中國第一份大禮
很多媒體沒有留意到,中國搶在俄羅斯之前,在習近平和川普通電話的頭一天(上周日),送了川普一份大禮。
2006年,川普商標"Trump"在中國被人搶注。搶注商標在中國儘管在道德上"惡意"之嫌,卻是受到法庭鼓勵的斂財之道。谷歌、蘋果等跨國公司的商標都曾在中國被人搶注,法庭都判決搶注者贏得官司或者主持有利於搶注者的庭外和解。若干大公司都支付了數百萬甚至數千萬美元,從搶注者手中贖回商標所有權。川普却"一毛不拔",堅持與搶注者打官司,從中國工商總局商標評審委員會打到北京市第一中級法院,再到北京市高級法院,一直打了十年。毫不意外,他一路敗訴。最後一次敗訴判決是他宣佈參選美國總統的前一個月,2015年5月18日,北京市高級法院駁回川普的上訴請求。判決書曰:"這是終審判決"。
川普赢得美國大選不到一周,2016年11月13日,他的商標申請獲得中國工商局初步批准。沒有跡象顯示,這位打了十年官司的商人回心轉意,花大價錢贖回商標權。《華爾街日報》報導稱,川普赢得了這場官司。通常是讀者喜聞樂見的財經新聞,成了雲遮霧障的秘密。法律成為兒戲,在中國並不讓人感到驚訝。
川普和中國政府的"合作"已經開始
有人會說,既然不瞭解幕後真相,講出來不就是造謠嗎?這正是中國政府設置的邏輯:利用權力把與公眾利益相關的事實掩蓋起來,如果有人猜測他就是在造謠--因為不透明,誰也不知道猜中沒有--可以讓他受到法律懲罰。西方民主和言論自由常常讓人看到其間的荒謬之處。現在可好,美國人選出一個總統,誰也不知道他的納稅詳情,以及他在各個國家有什麼生意往來。如果這樣的人可以坐上世界最大的權力寶座,人們憑什麼去追問習近平家族財富的秘密呢?
可以說,從川普参選的那一天起,他和中國政府的合作就已經開始了。二十多年來,中國宣傳機器努力讓人們相信,民主、自由和人權是西方政治的虛偽口號,所有的政治都是骯髒的交易。因此,川普反民主、反人權、反平等狂言會被很多中國人當作"真話"。很多人看到中國媒體藉機諷刺西方政治,卻不知道其更重要的目的是為中國不義政治背書。所謂"務實政治"就是,習近平並不指望所有人相信他的家族財富都一清二白,而是心中有疑問也不要那麼憤怒,因為天下烏鴉一般黑。
專家們分析川普的當選給中美關係帶來新的衝擊。川普曾經措辭強硬地抨擊中美貿易,指責中國傾銷商品,操縱貨幣,稱中國"強姦"美國。人們疑惑為什麼他這些話沒有"傷害中國人民的感情"。想一想吧,一個強盜被另一個強盜指責霸道,可能會覺得是一種贊賞。中國教科書中,一百多年來,中國人民一直都被西方列強蹂躪,今天終於可以蹂躪他們了,這難道不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嗎?
中國政府最害怕的不是經濟下滑,而是人權問題
人權問題不一樣。它是西方政府及人權組織指責中國政府蹂躪本國人民,而且是事實。中國政府做了很多宣傳上的努力,但還是沒法讓大多數人為此感到驕傲,甚至會激發抗議。因此它是最讓人難堪的議題。西方最頑固的人權批評勢力,來自國力最強盛的美國。川普是美國歷史上唯一幾乎不提民主、人權、自由等字眼的總統當選人。他的當選讓中國政府不戰而勝。
貿易關係對中國政府當然至關重要,但是那種以為經濟下滑必然導致政權垮台的觀點,就跟市場經濟必然給中國帶來民主政治一樣天真。對中國政府來說,最重要的是,美國政府不要鼓動中國人關注自己政治權利,從而產生"顛覆政權"的想法。川普显然沒有這樣的興趣。讓中國政府滿意的是,他是一位務實的商人,這就意味著什麼都可以交易。
專家們討論川普当選對中國的利弊時,大多模糊中國政府和民眾的利益區分。當習近平在全球大搞金元外交的時候,他並不像網民給他的綽號"大撒幣"隱喻的那樣傻。除非成千上萬留守兒童的命運直接威脅他的權力,他為什麼要把錢用在他們身上?中美貿易摩擦對很多企業是災難,但是相對人權問題來說,是中國政府寧願付出的代價。美國退出亞洲帶來了的地區動蕩,對於好不容易過上和平生活的中國民眾來說是災難,但是中國政府會努力讓他們幻想這是自己的舞台。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