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長平觀察:習近平「解放「台灣,賴清德解構「祖國」

Chinesischer Journalist Chang Ping
長平
2024年10月8日

很多台灣藝人面臨「祖國慶生「壓力之時,賴清德拋出了自己的「祖國說「,引發輿論熱議。時評作家長平認為,賴清德無意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但是他的領土說和祖國說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對中共宣傳有解構作用。

https://p.dw.com/p/4lWiD
台灣總統賴清德10月5日在國慶晚會上稱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能是中華民國的「祖國」
台灣總統賴清德10月5日在國慶晚會上稱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能是中華民國的「祖國」圖片來源: Jameson Wu/Newscom/EyePress/IMAGO

(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國大陸"國慶"期間,聲援過太陽花運動的台灣金馬影帝吳慷仁表態"祝福錦繡中華",聲援過中國烏坎村民主抗爭、台灣太陽花運動、香港反國教抗爭和雨傘運動,被認為"吃社運奶長大"的台灣歌手安溥(原名焦安溥,曾使用藝名"張懸")手書"祝福新中國成立七十五周年,人民和睦,萬里皆安",被港台網民斥罵"無恥跪舔",卻仍因未提及"祖國"二字,很多中國大陸網民表示不滿意,吳慷仁更是被認為 "繡紅旗還耍心眼子","模棱兩可玩文字游戲"。

"祖國"二字如此勾魂,是因為中共的長期宣傳讓很多人以為它無可辯駁地指代中華人民共和國。"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沒有祖國,你什麼都不是",說的都是要接受並熱愛中共一黨專制政權。假如有台灣藝人說"讓祖國早日實現民主自由",那他/她也可能被罵"台獨"。

賴清德的"祖國說"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絕對不可能成為中華民國人民的祖國,反倒是中華民國可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75歲以上民眾的祖國。"台灣總統賴清德上周六(10月5日)在"113年國慶晚會在台北"活動的演說中拋出這一說法,在兩岸輿論中都引發驚嘆

這讓人想到賴清德在9月接受採訪時說,假如中國政府真的追求"領土完整",就應該依照《璦琿條約》,"拿回"俄羅斯 佔據的中國領土。他認為,中國想侵台,真正的目的在於"改變以規則為基礎的世界秩序"。

9月30日,習近平在」國慶招待會「演講中稱台灣是「中國的神聖領土,兩岸人民血脈相連、血濃於水」。
9月30日,習近平在」國慶招待會「演講中稱台灣是「中國的神聖領土,兩岸人民血脈相連、血濃於水」。圖片來源: Johannes Neudecker/dpa/picture alliance

賴清德這兩次表述,讓台灣的民進黨和國民黨以及中國大陸的共產黨都有些措手不及。民進黨的長期政策被認為是"去中國化",專注於台灣主權論述。譴責中共"喪權辱國",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這原本是國民黨的政治使命。但是,近年來國民黨的"跪舔"姿態顯然比台灣藝人更讓"中國網民"滿意,他們基本上不提這些議題了。--這裡有必要指出的是,人們能看到"中國網民"意見,實則是中共宣傳機器操控之下的輿論表現,並不真正或者完全代表中國民眾的看法。事實上,中國大陸一度遍地 "國粉"(國民黨粉絲),他們恨只恨"蔣公剿匪不力",未能讓中國大陸得以像台灣一樣實現民主自由。

"三民主義統一中國"?

包括我在內的很多評論者都曾撰文指出,中共宣傳故意模糊英文中State、Country、Land、Homeland、Nation等詞語的區分,統統稱為"國家"或"祖國",批評政權叫"不愛國",主張國家民主叫"辱華"。這些宣傳中,最荒唐的就是把中共政權(即"中華民人民共和國")的誕生日(1949年10月1日)叫"祖國生日"。即便在中共宣傳話語內部,這個說法也邏輯混亂,比如它同時又宣稱"祖國"有"五千年的輝煌歷史"。

在這"五千年的輝煌歷史"中,"祖國"其實長期處於分裂狀態,而且也並非"神聖不可侵犯"——元清等朝代的政權都是由"境外勢力"經由侵略佔領而建立,在這個宣傳中不僅被接納,而且被視為驕傲,其對台灣的征服與統治也成為中共主權主張的依據。至少在這個宣傳話語的邏輯中,台灣中華民國"統一祖國"並非不可理喻。

大概沒有人認為賴清德真的對"拿回"俄羅斯佔據的中國領土有興趣,或者要繼承"蔣公"遺願,由中華民國來實現"祖國統一"。但是,賴清德這些說法,在對抗被中共宣傳塑造為"神聖"話語的領土主權敘事方面,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有相當的解構作用,至少讓人重新思考大家習以為常的定見中有哪些經不起推敲的地方。

前不久,台灣國民黨前主席洪秀柱訪問中國深圳時抒懷"我的心病,就是祖國沒有統一"。如果大家都重新思考了,那麼有一天,"中國網民"可能要對洪主席的"心病"打一個問號了。如果大家都重新思考了,那麼有一天中共可能不讓台灣藝人表態"統一祖國"了。

台灣軍演遇強颱 貼近實戰「不劇透」?

 

作者長平是中國資深媒體人、時事評論作家,六四記憶‧人權博物館總策展人,現居德國。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