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觀察:魯煒把皇上氣得快昏過去了
2018年2月15日(德國之聲中文網)網民有句諷刺春晚的話說:春晚是最好看的新聞聯播。現在這句話不適用了,新聞聯播主持人李梓萌提前搶戲,而且表演相當精彩,社群網站瞬间刷屏。不妨摘錄如下:
下面請欣賞CCTV李梓萌帶來的《報罪名》(又名《學成語》):陽奉陰違,欺騙中央,目無規矩,肆意妄為,妄議中央,干擾巡視,野心膨脹,公器私用,不擇手段,品行惡劣,匿名誣告,拉幫結派,大搞特權,作風粗暴、專橫跋扈,違反紀律,以權謀私,收錢斂財,以權謀色,毫無廉恥,謀取利益,收受財物,受賄犯罪,理想缺失,毫無黨性,對黨不忠,個個皆無,項項違反,性質惡劣,情節嚴重。
跟新聞聯播其他節目不同,這個節目並非憑空編造,而是來自生活,低於生活。它講的是中央宣傳部原副部長、中央網信辦原主任魯煒嚴重違紀,被立案審查。經中共中央批准,決定給予魯煒開除黨籍、開除公職處分;收繳其違紀所得;將其涉嫌犯罪問題、線索及所涉款物移送有關國家機關依法處理。
"不擇手段為個人造勢"
精通時事的人說,這魯煒,一個重要的罪行就是"不擇手段為個人造勢"。比如說,那麼多人管網路,前僕後繼,鞠躬盡瘁的人多了,可偏偏是他得了一個"中國網路沙皇"的桂冠,還被外媒稱為 "中國網路的守門人",入選《時代周刊》2015年"百位最具影響力人物",將那些腳踏實地、默默無聞地為黨奉獻的人,包括他的前任和繼任,置於何地?
諷刺的是,魯煒倒台了還在宣傳領域"陰魂不散",仍然有人幫他"不擇手段為個人造勢":根據中共官方資料,"十八大"以來,已在中央、省、地三級立案偵辦的腐敗案件多達243萬多件,受處分者達237萬多人,落馬的中央委員多達17位。中共中央委員犯罪率是普通民眾的22倍,是人類歷史上犯罪率最高的人群之一,可謂群星閃耀,亮瞎了眼,他魯煒算得上幾斤幾兩?可偏偏是他,先是搶到"中共十九大後落馬的首位正部級官員"的好位置,繼而又博得"判詞最狠大老虎"的美名。還真是會炒作自己!
"吃瓜群眾"沒有讓組織失望,李梓萌的報罪名節目獲得熱烈反響。有人朴實地留言說:"我今天聽了好幾遍……",有人情不自禁地配樂道:"鐺裡個鐺鐺裡個鐺,鐺裡個鐺裡個鐺裡個鐺。"有人認為這是承接習近平《報書名》的系列節目。更多的人憤怒不已,紛紛質疑這樣公德私德如此齷齪的幹部,是怎麼提拔到這個位置上的?也有人不以為然,比如一位律師說:"我一開始竟然錯誤的認為,'身為黨的高級幹部,理想信念缺失,毫無黨性原則,對黨中央極端不忠誠,四個意識個個皆無,六大紀律項項違反,是典型的兩面人',這要是真的與某個人事實上相符,該是多麼崇高的評價啊。哎,我必須檢討反思!"
"炒作"是一把雙刃劍
那麼,"理想信念缺失,毫無黨性原則"的"兩面人",到底該怎樣評價呢?或者說,為什麼魯煒可以獲得"最狠判詞"殊榮?難道真的僅僅是為了在春節期間給人民群眾增添一點娛樂嗎?當然不是,它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成果,是未來若干年內中國輿論宣傳以及中國與世界關係的風向標。
跟"紅二代"不同,魯煒來自底層,靠本事奮鬥上位。他長期任新華社記者和宣傳官員,最大的本事就是"炒作"。在前朝,他的曠世大作就是讓首相成為"中國影帝"。2013年,他受本朝重用之後的一個傑作,就是"慶豐包子"事件。從策劃到實施,無論是輿論定位,還是媒體配合,尤其是新媒體運用,可謂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環環緊扣,嚴絲密縫,瞬間成為中外媒體的盛事。隨後,他官升一級,全面掌控網路,再接再厲。在幾年之內,策劃了網路名人 "七條底線"共識、扶植"正能量網路作家"周小平、矽谷考察Facebook總部、召開烏鎮世界網路大會等重大網路事件。
"炒作"是一把雙刃劍,魯煒的政績裡不僅留下了"習包子"、"慶豐帝"、"周帶魚"等歷史遺跡,而且日漸與偉大的新思想出現嫌隙。這一思想最重要的核心就是"四個自信",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其中後來添加的"文化自信"尤其重要,"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在某種程度上說,"炒作"就是通過某些伎倆去迎合別人的趣味和價值觀,是一種特不自信的表現。比如,前朝"影帝"表演的潛台詞就是人文情懷及公平正義等西方價值觀。再往前,"長者"還要用英語背誦林肯名言。本朝皇帝一邊報著西方名著書單,一邊又對這些做法看不上眼。
本朝要的是"忠誠"
前朝的壓力來自國內和國際兩個方面。就國內而言,建政以來的殘酷政治運動鬧得屍橫遍野,民不聊生,讓人心有餘悸,在自我稱頌方面一直小心謹慎,避免"偉大英明";國際上則一直以普世價值施壓,逼迫中共長期表態"正在與國際接軌",人權、法治、民主和自由都會有的,只是請再給一點時間。
本朝皇上很快想明白了,"自信"就是以我為中心:一方面打破禁忌,貫通"前後三十年",大大方方稱"領袖";一方面登上世界舞台,登不上去就自己搭建(組織各種"世界大會"),宣稱"人類救星"。如此縱橫捭闔,宇宙真理,魯煒之流的炒作伎倆不僅跟不上趟,而且成為障礙。他再玩點小伎倆自救,那就是"目無規矩、肆意妄為"了;再發點小牢騷,那就是"野心膨脹、妄議中央"了;打點政敵小報告?"匿名誣告、品行惡劣"!
"最狠判詞"本身,也體現了"文化自信",那就是不再像前朝那樣假裝法治,判詞盡量靠近法理,說點事實,作繭自縛。有人留了判詞留言道:"感覺皇上被氣得都快要昏過去了。"這個感覺就對了。這些判詞特別適合清宮戲裡的台詞,即英明聖上龍顏大怒,指著不忠寵臣破口大罵。不要聽錯了,"大搞特權、作風粗暴、專橫跋扈"之類的指責對象,當然是不會包括皇帝本人在內的。
有網民留言說:"聽了半天,還是不明白他犯了什麼事。"這還是中了法治思想的毒。魯煒自作聰明,機關算盡,他自己也沒整明白,正如我在前一篇觀察中所言:"這位寵臣忽略了,本朝比任何時候都更強調'忠誠'"。
長平是中國資深媒體人、時事評論作家,現居德國。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