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20% Multiunternehmen möchten aus China ausziehen

平心2008年3月7日

前一陣,德國之聲先後報導了許多台灣企業和韓國企業正在撤離中國的消息。如果說,按中國颱風術語,那還是黃色警報,那麼,博思艾倫咨詢公司和美國上海商會聯合調查表明有20%的跨國企業打算撤離中國,大概可以比喻成橙色預警了。20%可不是一個小數字。德國之聲記者據該公司發表的通報報導如下。

https://p.dw.com/p/DKsH
颱風臨近圖片來源: Stefan Dege, DW

"質的變化"

在中國兩會期間出台的一個"中國製造競爭力"的調查報告,已由一些中國媒體作了簡單報導。54%接受調查的在華跨國公司認為,中國相對與其它低薪水國家正在喪失競爭力。因此,有約五分之一的在華跨國企業打算撤出中國,在今後幾年內遷往印度、越南等地。

這些跨國企業之所以要告別中國,原因一是中國的貨幣人民幣太強了,二是中國的薪水成本在上升。博思艾倫咨詢公司的專家哈多克(Ron Haddock)說:"跨國企業和投資者們必須重新全盤考慮他們在過去幾十年裡在中國執行的生產戰略。成本和貨幣結構有了質的變化。所以,企業必須對他們在中國的生產場地和企業活動重新進行審核。"

人民幣因素和員工跳槽因素居然那麼重要

一半以上受調查企業稱,中國薪水的飛漲是他們中國競爭力下降的最重要原因。中國的工人薪水平均漲了7.6%,經理級的薪水平均漲了9.7%(這個新聞通報沒說這兩個數字是一年內的還多長時間段內的)。

令人有些出乎意外的是,70%的受調查企業認為,中國人民幣匯率的強勢是中國競爭力下降的原因。雖然沒說是"主要原因",但也夠令人震驚的。持這種觀點的人數甚至超過薪水成本原因論者。

受調查企業還指出,儘管中國生產成本上漲很快,但中國的許多生產條件還落在全球先進水準的後面。他們指出的有物流基礎設施,技術的獲得,管理人員的可選擇面,對智慧財產權的保護。有33%的企業認為員工跳槽太勤(留不住人)是中國丟失競爭力的重要原因。

中國市場是國際企業在中國成功的主要因素

已經有了撤離中國的具體計劃的20%企業中,有89%說,他們到中國來主要是看重這裡的低薪水成本。但今天,其它國家的薪水成本和稅收優惠已經更具有吸引力。打算搬遷者最看好的目的地是越南:63%的受詢問者表示那是取代中國的最佳選擇;37%的人認為印度是第一選擇。

這次調查表明,既把中國視為生產場地,同時又視為市場的企業,比那些只以其中一個因素為目標的企業要成功的多,結合兩者的企業成功率達29.6%,而只以其中一個為目標的,成功率則只有17.8%。儘管如此,只有四分之一的企業打算把兩者結合起來。

新投資的高費用目前阻止更多企業流出中國

目前還有83%的跨國公司表示他們將堅持其在中國的生產場地。78%還計劃進一步開拓中國市場。39%的企業表示,他們對轉移到其它國家去建立生產鏈的高費用感到畏懼。博思艾倫咨詢公司在其新聞通報中據此分析說:這意味著,不是中國作為生產場地的優勢,而是對轉移到其它地方去的他們對轉移到其它國家去建立生產鏈的高費用感到畏懼使目前的天平還是向中國傾斜。

該公司的哈多克指出:"在中國得益最豐厚的企業,現在已從一個擴展了的全球視野角度來盾中國,而不是僅僅把中國視為一個新興工業國了。我們稱這些企業為'全球一體化者'。"但他說,在走向全球戰略一盤棋的道路上,企業還有漫長的路要走。

調查對象

這個調查是由博思艾倫咨詢公司(Booz Allen Hamilton)跟美國上海商會聯合進行的。他們詢問了在中國立足的最大的66家跨國企業,佔立足中國的600家最大跨國企業的10%。這些企業中,外國獨資企業佔81%,10%是中外合資企業,9%屬於"其它"類。這些企業涉及的行業包括消費品,工業,醫療衞生和材料,來自美國、日本和西歐。其中30%的企業除了在中國有工廠外,還有代表處、地區或全球總部、採購中國和研發中心。

颱風的顏色

前不久,德國之聲已經報告過,台灣企業和韓國企業等正在大舉撤離中國大陸。現在,美國這個調查報告顯示,美國、西歐和日本企業同樣有這個動向。而且這個數字達到了20%,夠驚人的。雖然還夠不上最高級別的紅色警報,但也夠讓中國傷一番腦筋的了。

問題一是:這問題真的很嚴重嗎?企業遷入和遷出一個國家,按理說都是正常的事情,永遠只遷入不遷出,本身是不可能的。這些就要看每年年終的統計數字了。如果說,遷入還是大於遷出,或者兩者基本上抵消,當然問題不大。但要等到數字說明遷出已經大大超出遷入了,也就是說,等颱風已經到了,可能就晚了一些了。

問題二是:問題能通過措施來緩解嗎?應該說,有的問題是可以的,有的可能不行。因為如上所述,中國喪失競爭力牽涉到很多因素。有的因素是沒有辦法的。比如人民幣匯率往上走,這在相當長的時間裡可能是無法改變的趨勢。比如薪水的上漲,這在總體上也是沒辦法的事,對中國來說也是好事,問題只是,東部和西部之間那麼大的落差是否能在一定的時間裡被利用來開發西部呢?有的因素則是可以解決的,幾十年來卻始終沒有真正有效地解決,比如智慧財產權問題,力度顯然還不夠,關鍵在法的執行還不夠。有的因素看似不能解決,卻不盡然。比如對外企的稅收優惠取消了。但是,為了發展西部,是否對西部,尤其是幾個"新特區"再次把它恢復起來呢?還有,跳槽過快過大不僅是外企面對的嚴重問題,對中國企業來說,這個問題同樣嚴重。真的沒有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嗎?也不一定。比如是否可以採取社保與企業更緊密掛鉤,不能隨便帶走的政策?

問題三是:需要認真對待嗎?當然了,中國是個大市場,市場因素會起到越來越大的作用。但如果不考慮得更深遠一些,如果對廣大外企的撤離完全聽其自然,仍然可能真會遭遇大颱風的。這對中國來說是個新的課題。任何國家,包括西方發達工業國,都會為吸引更多企業前來,防止企業撤走採取種種措施。中國現在自然也是需要的。

德國之聲版權所有

轉載或引用請標明出處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