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的故事:長途跋涉的食品
2013年2月15日
(德國之聲中文網)馬肉風波的源頭目前仍在調查中:事實是馬肉冒充牛肉上了歐洲很多國家消費者的餐桌,自今年一月中旬第一批問題「牛肉」曝光,相關部門一直在追查造假者,然而搜索進展並不順利。愛爾蘭的超市,在塞普勒斯採購的法國公司,北德的冷藏倉庫——線索貫穿歐洲大陸。肉可能來自羅馬尼亞,無法完全確定的原因是歐盟內部沒有關於加工肉類標籤的統一規定,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不明朗。
原產地撲朔迷離
「我們要記錄從何處提貨,又運往哪裡」,德國一家大型物流企業的部門主管索德納(René Soldner)表示。如果運輸的是包裝食品,比如盒裝牛奶、進口乳酪等,物流公司要和當地企業合作,重新進行包裝、儲存。中間環節繁多,導致很多經銷商並不一定清楚食品的原產地。
「食品標籤上的訊息不足」,北威州消費者中心的瓦斯科(Frank Waskow)說。90年代的瘋牛病促使牛肉原產地說明的相關推出政策。然而這一政策只適用於未加工的肉類。「只要往肉裡撒些鹽或者稍作處理,就再不需要記錄原產地」,瓦斯科告訴記者。而類似於義大利千層面、比薩餅、優酪乳等食品的產地則更撲朔迷離。
低價運輸高價銷售
說到優酪乳:早在20世紀90年代伍珀塔爾研究所的伯格(Stefanie Böge)就曾就草莓優酪乳的原料產地做過相關調查。結果顯示:乳酸菌來自德國北部,又在南德得到進一步處理;草莓來自波蘭種植園;其他成分來自荷蘭。最後总部在杜塞道夫的公司將標籤上的優酪乳產地標為德國巴伐利亞。
當今運輸成本低廉,食品生產企業靈活選擇產地,低價進行生產。而環保主義者對此一再提出警告。之前「長途跋涉」的北海蝦事件非常說明問題:德國企業將原蝦運至5000公里外的摩洛哥進行加工,再轉運回國內。當地人力成本低,手工剝好皮的蝦被運回製成北海當地有名的海鮮三文治。
究竟是哪片海的魚
聯邦統計局數據表明,運輸食品的數量正在持續上漲,其中既包括出口也包括進口。例如,德國2011年動物類食品進口額達到177億歐元,而2000年的進口額僅有118億歐元。
布魯塞爾目前也在處理食品運輸和原產地標籤的問題,一項新的法案已經出台, 2014年起正式生效。根據瓦斯科介紹,該法案規定,加工後的肉製品也必須註明原產地。對此瓦斯科所在的消費者中心已經呼籲了多年。目前的爭論是,相關費用由誰承擔。
不過也有正面的例子:最近德國超市裡的一些冷凍魚被打上「followfish」標籤。2007年環保主義者,漁民和養魚戶們成立了該聯盟。該聯盟的產品都包含一個代碼,通過該代碼消費者可以在網上進行原產地追蹤——在這條魚成為盤中餐前,它究竟在哪片海裡游泳呢。
作者:Julia Mahncke 編譯:萬方
責編:雨涵